刘万鸣:博物馆能陶冶人的情操更能起到教化人的功能
时间:2020-06-02 来源: 作者:华纳艺术网  点击次数:
近年来,文物资源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黄金名片。各级各类博物馆深入挖掘国内文物资源,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先后引进和输出了大量精品展览,为促进世界文明交流和相互学习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刘万鸣先生通过对近年来各大博物馆海外展览数据的调查,发现我国博物馆在推动中国文化走向海外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如海外进出口展览结构失衡、对外文化传播合作不够、中国近现代历史文化海外展览较少等。针对国内博物馆举办外汇展览存在的问题,刘万鸣建议,一是加强对外汇展览的政策引导,简化大型综合性博物馆出国举办展览的审批程序;二是放宽大型综合性博物馆联合展览的限制。三是优化展览模式,打造中国博物馆展览品牌。
今年,刘万鸣先生提出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建议,以及去年和前年提出的建议,都与教育有关。他曾经提到,古代汉语应该列入艺术院校的硕士和硕士评估。当时,学术界对此给予了关注。至于今年的提案,刘万鸣仍然离不开教育。今年的提案似乎围绕着博物馆的相关内容,但最终关注的是教育。博物馆能陶冶人们的情操,对人们有更大的陶冶作用。刘万鸣说,教育不是我们所理解的中小学或大学。教育应该终生教授,不管年龄大小。它伴随着一个人的一生。博物馆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目前,博物馆特别注重传统文化的弘扬,缺乏对中国现代历史文化的关注。通过对中国近代史的了解,中国人和世界人民能够深刻理解昨天和前天在中国土地上发生的事情。特别是对中国的年轻人来说,让他们了解中国的过去和现在,培养他们爱国的心,这也是我今年提出这个建议的原因。刘万鸣认为道德应该放在人格培养的首位。博物馆的功能是净化我们的心灵,通过展览让全体人民了解我们的历史和文化。
在前年的两会上,刘万鸣提议将古代汉语教学纳入艺术院校的硕士和硕士评估。从刘万鸣的观点来看,中国传统文化是用文言文记录的,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无法理解。不仅学生不理解,就连老师也不太理解。因为我们不懂它,我们不读原著或白话,而且大部分白话已经改变了文言文的原意。另一方面,我们过于强调外语考试,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发展和传承产生了负面影响,使得大多数人对传统文化没有更深的了解,不管其利弊如何。
无论是在博物馆还是在古典风格的作品中,刘万鸣先生所重视和提倡的是文学和事物如何教育人们的心灵,这是值得思考的。
本文来自华纳艺术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