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战争中的美育有责任和义务。
时间:2020-03-26 来源: 作者:华纳艺术网  点击次数:
战“疫”中,让人眼前一亮的“方舱广场舞”,让人感动落泪的“最美逆行者”,让人纷纷点赞的“最美家庭”“最美情侣”……其中所展示出的大爱与奉献,都体现出在提振精神、清肃风气、塑造信仰、促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美育的应有之义——
在这种涉及亿万人民生命和安全的疫情下,美育似乎毫无用处,与疫情无关,但实际上却大有用处。在疫情中相继出现的“方舱广场舞”、文艺防疫、“最美倒退”等美育现象,应该成为美育中的时代光辉典范,体现美育在弘扬精神、净化氛围、塑造信念、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等方面应有的意义。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从未放弃对美的探索、教育和传播。中国美育精神是在中国美育的漫长历史中积淀而成的,它包含了对美的本体、人生感悟、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等重大问题的探索,体现了鲜明的东方文化特色和中华民族的整体性。
美育提振人的精神
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美育,其“修身养性”的功能都是不可或缺的。无论是儒、释、道,还是崇尚自然山水,或者崇尚民俗礼仪,甚至在禅修中吸收美的力量和影响,从而使人在道德上高尚,言行一致。中国审美教育思想的精髓“天人合一”历经几千年的演变,至今仍是人们尊重自然、实现人生的根本原则。正如康德所说,人的精神世界由知识、意志和情感组成,审美是它们之间的桥梁。在流行病带来的极端困境中,心理失衡或崩溃、异常行为或疯狂,以及巨大恐惧造成的理性与感性的分裂,是异常状态的典型表现。审美能力强、审美素养好的人具有完美的人格,积极配合国家政策和要求,遇到困难时积极寻求社会帮助,表现出良好的理性思维和感性意识,积极应对和处理问题。即使面对生与死,他们也可以思想开放,因为他们知道生命的意义。审美能力差、审美素质差的人更容易丧失信心、沮丧和抱怨。当他们遇到不良的生理状态时,他们的心理状态和理性思维也会直线下降,这不利于生理治疗和康复。
因此,这一切的原因仍然是基于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即“人的本质力量”这一精神世界的重要性,而美育则是不断地培育人的精神。在抗击“流行病”的战争中,广场舞不仅表现了人类在极端条件下的生存本能,也提醒了表达性文化艺术疗法的有效性。这一时期美育的重点应放在心理咨询、情感稳定和精神提升上。要积极汲取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资源,合理利用微媒体、自媒体等网络手段,运用音乐、绘画、书法、太极运动、诗歌创作和阅读等可接受的艺术形式。充分放松心灵,获得审美享受,或者通过审美交流,消除孤独无助的消极感受,获得积极的精神力量,从而帮助自己战胜疾病,走出阴霾,增强获胜的信心。
美育清肃社会风气
美育在净化社会氛围中的作用在于澄清“什么是美”的标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和心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美”已经被“快乐”、“欲望”、“娱乐”甚至“丑陋”所取代。原因是:一方面,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使美进入了现实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艺术不仅和现实生活一样,优雅和粗俗、现实和幻觉、感官和精神之间的界限也变得模糊,美感变得麻木和难以区分。另一方面,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的商品性质不仅消解了文化艺术的自主性,而且被利益所驱动,被市场所主导,将价值强加给受众。这种异化美的现象给社会氛围带来了不良影响,导致精神空虚、行为失范和集体意识的消解。特别是在当前的疫情下,人们喜欢谈论娱乐新闻和八卦。他们不能以积极的态度和状态发扬疫情中表现出来的积极能量,不能深刻反思疫情爆发给人类带来的教训。这是当前美育面临的最大问题。
美育如何消解社会氛围?总之,就是要以清新优美的自然审美教育、淳朴优秀的家风教育、丰富的学校审美教育内涵和积极正面的社会审美教育,向全社会开展系统全面的渗透教育,使个人和群体在良好的家庭氛围和学校教育中,在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秩序治理的条件下,自然形成良好的品格和社会风尚。许多“最美丽的家庭”和“最美丽的夫妇”在这场战争的“流行病”中出现。他们要么成双成对地奔赴前线,要么独自一人远离家人奔赴前线,展示他们为他人牺牲自己的伟大爱心和奉献精神。一些美术老师拿起画笔和鼠标,用卡通和动画告诉孩子们新皇冠病毒的科学知识和预防方法.在这一特殊时期,家庭美育的重点是示范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谐乐观的家庭风格和培养闲暇兴趣。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侧重于引导和有效提供网上优质文化资源,甚至免费开放。地方文化机构应尽快将地方优质资源整合到在线资源中。同时,要确保覆盖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和儿童,探索家庭美育、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形成合作共同体的机会。
美育助人树立信仰
中国现代美育之父蔡元培曾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并试图实现以美育代宗教的宏伟计划,但因历史原因未能完成。然而,毫无疑问,美育有助于树立对生活的信念。北京大学教授王一川认为,通过审美教育培养信仰意味着“帮助受教育者重新确立他们对生活的信仰,这种信仰源于国家的传统基础,即从指向未来的艺术形象所创造的审美形象中发现对生活价值的新的信仰”。这种解读意在提醒我们,美育不应狭隘地理解为培养审美爱好或艺术品位,而应具有更高的目标和基调,这是与民族文化特征和民族性格紧密契合的个人信仰的培养路径。
反“疫”战争中的美育应具有以下信仰培养的品格:一是关注和关心人民命运的品格和人民必胜的信念。“非典”战争时期的美育,应该以关注和关注每个人的生命、生存和生存状态为第一要义。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中,它又被称为生命美育、生命美育或生命美育
同时,在时代背景下,美育还应秉持大爱之心、大美之艺、大美德之境,致力于与人类生存状态相关的生态美育,塑造坚定信念的人格美育,开展良好生命品格的生命美育,以充分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实现全社会的共同进步。
(作者:李骏,系南京财经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江苏省重点培育智库、现代服务业智库研究员;党波涛,系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中心执行主任,副教授。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9YJA710021阶段性研究成果)
本文来自华纳艺术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