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眼中的书法哲学《中国书法之“哲学”》
时间:2020-03-26 来源: 作者:华纳艺术网  点击次数:
中国书法的“哲学”
伊万奇
中国出版社/出版社
哲学是一个高层次的词,它在拉丁语中的原意是“爱情智慧”。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爱与智慧”在这个日益多元化的世界,迫切需要另一种声音,书法家的声音。书法家不仅是书法创作的主体,也是书法理论的最终实践者和检验者。遗憾的是,近年来书法理论与书法实践脱节,说法不一,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互动。这对书法理论和书法创作都是一件坏事。
客观地说,不乏理论家的声音。然而,书法哲学却被那些“知识渊博”和“思想渊博”的“人”所主宰。在他们所构建的“精致”、“前瞻性”和“国际性”的思想世界中,他们洋溢着与普通人甚至书法家迥然不同的“不食人间烟火”精神。基于我的短期见解,大多数以“书法哲学”命名的书都是以大量的方式提及东方和谈论西方。或者拾起人们的智慧,假装深刻;或者用“哲学”吓唬人的“纸老虎”,很少有书法哲学真正深入浅出。然而,鉴于中国哲学体系是“西学东渐”的客观产物,每当一种新的“书法哲学”出现时,都令人肃然起敬,就像面对一个不知名、不可理解、不可理解的“大师”,带着一个云里雾里的问号。面对欢呼的声音,它不敢贸然附和或断然否认。这是因为这个时代有太多的奇迹和可能性。在确定之前轻易否认或肯定是草率的。
然而,持有《中国书法之“哲学”》,我无法得到价值判断,但有一种后现代主义的味道。它不同于以往书法哲学的精致理论框架,而是作者在多年书法实践中思考的一个简单真理。它的内容是混合的,充满活力。例如,在他对“什么是书法”的开场白中作者直截了当地说,“书法就是写作”,“书法就是艺术”,“书法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按照一般的理论研究常规,至少应该在不丧失理论高度的前提下,对“书法”的定义进行严格的概括,并为以后整个手稿的写作奠定基础。然而,作者走了另一条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回答道:“书法首先是写汉字,但书写不能说是书法。”书法是具有特定含义的书写,或者是基于书写汉字的艺术创造。这种意识流的表达深深植根于后现代主义的“反逻辑”思维本质,书法以一种类似于“立断”的思维方式进行讨论。因此,《中国书法之“哲学”》需要用动态思维来检验,以实现这一点。这本书的重要性被强调了——。这是一篇渗透着后现代主义的书法理论文本。
当然,超越常人的不仅仅是字里行间透露的后现代主义气息,还有作者多年的辛勤工作和对书法传统的深入研究。国画大师李可染指出,中国艺术需要以最大的技巧和勇气去战斗。可悲的是,在这个“创新”大行其道的时代,人们几乎没有时间考虑什么是“旧的”。然而,在一个概念相对存在的概念世界里,“新”和“旧”是相互对立的,就像“高与矮”、“胖与瘦”、“长与短”一样。如果不了解旧传统的精髓,谈论“创新”就像“水中的月亮”和“镜中的花”,缺乏坚实的基础和明确的定义。如果你不知道古人做了什么,如何判断“新”和如何“创新”?我认为《中国书法之“哲学”》最成功的“创新”是作者从书法家的角度关注书法哲学。本书作者易,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原大庆市书法家协会主席。这些年来,他一直在写作。这是他多年思考的记录。内容从书法的“认识论”、“矛盾”到“实践”不等。从书法主体的哲学意识到书法主体的哲学思辨:从儒家哲学对书法艺术的影响、道家哲学对书法艺术的影响到佛教哲学对书法艺术的影响等。在书法理论研究者看来,副题下的题目可以是博士论文的题目。作者很少从自己的角度写一些生动的文字。
所谓的学术培训可能带来规范,但也可能带来约束。易先生以其学识和修养,开始了不受规范约束的思考和总结。他用简单的人生观写下了他对中国书法的热爱和热爱。这是一种类似“野蛮生长”的民间书法学术力量。——在规范上并不严格,但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对读者来说,简单的真理更亲切、更容易接近。在没有“自负与崇高”和没有尊严的交流中,我们体验到了中国书法的高水平和中国语境的悠久历史。如果书中的某一点触动了你,这足以证明《中国书法之“哲学”》的学习之旅很高兴你来了。这是在读者中,每一个持久的触摸都来自于一点一点的积累,正如这段书法史的形成。
本文来自华纳艺术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