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葱玉:从公子哥到书画鉴定大师
时间:2020-03-26 来源: 作者:华纳艺术网  点击次数:
每晚200万美元
张葱玉的父亲张乃华是现代藏书家的第四个儿子,张氏家族的首领。他不仅继承了祖父对古代的热爱,继承了他在诗歌、书法和绘画方面的作品,还继承了他对版本目录的精通。他还继承了祖父反清变法的革命细胞,积极参与了当时的革命浪潮。然而,不幸的是,张乃华在1918年从上海到杭州的途中不小心滑倒淹死了。他只有26岁,而他唯一的儿子张葱玉只有4岁。
张乃华去世后,他的祖父张世明非常爱张葱玉的孙子,并带着他一整天进行后续工作。张世明晚年生活在书房和古董店里。他的朋友们不是到张家来欣赏新获得的字画和古籍版本,就是和珍贵的珍宝一起来欣赏它们。张葱玉整天呆在古董堆里,日以继夜地陶冶自己,在祖父的亲自指导下,他在书法、阅读和绘画方面的功夫自然非凡。
张葱玉5岁时开始在蒙古学习。当他十几岁的时候,他已经学习了很多关于中国古代绘画的知识。他对古代书画的热爱使他没有时间和兴趣和孩子们一起玩,而是喜欢和一些画家、书法家和收藏家交朋友。
张葱玉的祖父在他14岁时去世了。17岁时,张葱玉继承了他祖父以父亲的名义留下的遗产,早年一夜之间身价200万元。这一夜的暴富给他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机会,也带来了许多麻烦,这使得他以后的生活尤其跌宕起伏。
引人注目的年轻收藏家
当张葱玉20岁时,他已经是一个诗人、书法家、棋手和画家。他可以做任何事。当然,他收藏了大量的书籍,也玩过古代钱币和瓷器,但最成功的是古代绘画。
张葱玉的原始收藏品是他祖父传给他的一批字画。他的祖父去世后,他“掌上明珠”自己。当他开始买画时,他经常使用人们的物品。广东路上的古董商看到他年轻,手里有很多钱,就用假货骗他。
张葱玉很固执,当他知道真相时从不放弃。他努力学习,交朋友,比较真品和赝品,最终发展出“怒火中烧”的真正技能。1934年他20岁时,被故宫博物院聘为鉴定委员会委员。
张葱玉的收藏以唐代张选的《唐后行从图》轴(绢本)和唐代周舫的《戏婴图》卷(绢本)以及大型的元画最为著名。其他著名的古画还有:的《元记》《獐猿图》、的《元》《司马槱梦苏小》、的《玄》《梨花鸠鸟图》、的《恒》《墨竹图》、的《元》《清溪渔隐图》等。这些卷轴充满了朱茵,其中一些已经被古人刻了好几英尺。它们都是情感传世的珍宝。明清时期的沈周、唐寅、文徵明、王世民等人的作品较多。
郑振铎曾为张葱玉编制藏画目录《韫辉斋藏唐宋以来名画集》,卷帙浩繁的宣纸精美印刷和绚丽多彩的丝绸装饰,记录了70幅藏画精品,显示了他的收藏品位和规模。
与郑振铎的交往和友谊
与郑振铎的交往是张葱玉一生中的一件大事。据他的妻子顾梅说,张葱玉和郑振铎早在1938年就认识了。那时候,他们结婚后不久,郑先生一大早就来到楼下的客厅,独自看报纸,喝点茶,然后等着张葱玉下楼,这是很平常的事。当时,郑振铎是几所大学的教授。他学识渊博,对中国古代艺术充满兴趣。当他有机会时,他来到张葱玉寻求建议。有时他带一些古籍和字画给张葱玉看。
抗战初期,为抢救沦陷区珍贵的古籍,郑振铎、徐森宇、张、等。共同在上海成立了“文学保护同志协会”,利用租界作为与美国人和日本人竞争的屏障
当时,郑振铎在社会上有着广泛的交往。有时,当需要帮助某人时,张葱玉被要求去帮助。张葱玉总是“还好”。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人进入租界,郑振铎等人在沦陷区抢救珍贵古籍的工作陷入停顿,不得不转入地下。这时,他与重庆失去了联系。他正处于困难时期,急需钱。张葱玉二话没说,立即提供了3000元的援助。在那个时候,3000元绝不是一个小数目,因为在那个时候,一车米只需要10元钱,一个家庭的食物需要2元钱。
解放初期,国家准备开放故宫博物院并建立国家历史博物馆。当时,国家文物局局长郑振铎对张葱玉评价很高。他被推荐到北京担任国家文物局文物司副司长和文物出版社副编辑,以便充分发挥他的专长,为国家服务。
那时,北京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张葱玉从上海的一座花园别墅搬到了北京的一条小巷。煤气炉变成了煤炉,马桶变成了“蹲坑”。再加上干燥的气候和寒冷的冬天,他已经很薄的盘子经常生病。然而,张葱玉的精神生活极其充实。他认为把自己的经验和技能贡献给国家比什么都重要。
南锣鼓巷北宅轶事
1950年张葱玉来北京为国家文物局工作时,他第一次在郑振铎的家里吃饭和生活。1951年全家搬到那里后,该局将他们安置在南锣鼓巷胡同的北屋。
当时,张家族的特点是朋友众多。只要是星期天,家里就会挤满客人。有时一组还没有离开,另一组又来了。平时晚饭后也是朋友来拜访的时候,大家聊了几个小时,有时围着一两个字画转,有时交流信息,有时只是聊天,因为张葱玉消息灵通又随和,大家都觉得和他在一起很有趣。气功、王、夏鼐(原北京市考古研究所所长)、周(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张(张学良之兄)、裴文中(考古学家)、杨(辽宁省博物馆馆长)、谢、黄舟等都是这里的常客。
气功先生住在张家的黑芝麻巷,离南锣鼓巷只有几分钟的路程,所以他在晚饭后来到张家住了三天两个晚上。尤其是在冬天的晚上,人们不会围着炉子出去,但他戴上棉帽、围巾和棉手套,抱着双臂慢慢地向张一家走去。他的演讲很幽默,经常引起大家大笑。他的声音很像孙敬修,他在儿童广播电台讲故事,所以孩子们也很喜欢他。
王住在花园,离张家很远。他总是骑自行车来。王先生除了擅长收集、鉴定文物外,还非常注重美食。他能用极其精致的材料做第一手好菜。他经常骑自行车去北京的西山,在山上采摘一种叫“二月兰”的野生蔬菜,然后把它煮回家给张家吃。有时他会邀请张葱玉全家到他家品尝一些美味的菜肴。每年新年,他总是第一个去拜年。在新年第一天的清晨,在每个人起床之前,他在门外大喊“元旦”.
张葱玉的女儿张译文仍然记得他家从上海搬到北京的一段经历。厨房里所有的锅碗瓢盆都放在一个大罐子里。当你到了北京,你总能在大坛子里找到合适的餐具,所以张家的大坛子就像一个聚宝盆,拥有你想要的一切。事实上,在张家的眼里,餐具通常是在家里使用的,这一点也不稀奇,但在别人眼里,这在康熙和年间却是一件好事。
全力以赴做好文物鉴定工作
张葱玉在国家文物局文物处工作了13年
1952年,末代皇帝溥仪带到东北的《佚目》书画在东北被发现。张葱玉立即组织了一次调查,参与了政策的制定,试图购买这些政策,组织了鉴定,并把它们装进了空荡荡的故宫博物院。1953年故宫博物院绘画馆正式开放时,从隋朝的詹子乾到晚清的吴昌硕,已经有500多件作品。为此,张葱玉兴奋地写了一篇《古代绘画的厄运和幸运》的文章,回顾了历史上所有古代绘画的灾难,并介绍了这些展品在绘画博物馆的意义和价值。每个字都充满了情感。
1950年初,从大陆来到香港和台湾的富人带走了许多珍贵的古代书画。几年后,他们中的一些人想出售,国家准备建立一个国家历史博物馆,需要购买这些文物,所以他们派了一个高级干部去广州鉴定字画。出乎意料的是,香港商人用美人计和糖衣炮弹来招徕干部,干部经不住诱惑,明知是假货,却用重金买下,给国家造成了巨大损失。回到北京后,这位干部知道他不能欺骗张葱玉的眼睛,所以他向张葱玉打招呼,告诉他不要回答。当张葱玉看到这是假的,他生气地说:“我怎么能不说这么大的事呢?”由于他的顽强抵抗,他挽救了国家的损失。
1962年,国家文物局决定由张葱玉领导一个工作组对全国文化艺术机构收藏的书画进行一次普查,以查明国内现有艺术家和书法家的底细。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与谢、刘久安等一起,到北京、河北、河南、江苏、辽宁、吉林、黑龙江、湖南、广东等地,对分布在各大博物馆的近10万件字画进行了鉴定,从中发现了许多遗失已久的字画珍品,及时抢救了国家的文物和财产。
一路上,张葱玉被邀请发表学术演讲。在向每个人传授评价经验的同时,他强调评价主要基于“时代风格和画家的个人风格”,这极大地鼓舞了每个人。这些讲座后来被汇编成一本书《怎样鉴定书画》,于1964年出版并多次重印。日文版也在日本出版。
在北京工作期间,张葱玉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出色的薄金书法。解放初期出版的敦煌壁画著作中,有一篇郑振铎先生写的序言。张葱玉被要求手书。这本书出版后,毛泽东也得到一本。看到序言写得这么好,他想起来了,以为是郑振铎的字。
后来,在签署《西藏和平解放公约》时,毛泽东提出郑振铎应抄正式文本。直到接到通知后,郑振铎才意识到主席误会了,于是让张葱玉到中南海去执行任务。张葱玉为此专门准备了笔墨,并前往中南海认真完成任务。当时,他写字用的毛笔和砚台没有让位于中南海。后来,它们与该书的原版《和平公约》一起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有一次,张葱玉陪客人参观博物馆,很高兴看到他的钢笔和墨水陈列在玻璃柜里。只有那时,每个人才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
张葱玉曾渴望总结自己的欣赏经验和体会,对传世的重要书画作品进行全面的整理和描述。自1960年以来,他已经写了几年几夜,先列出内容,然后逐项介绍。他计划写2300万字。当时,它正处于三年的困难时期。即使是像样的手稿也很难找到。只能使用草纸之类的粗糙纸张,而张葱玉的小字并不马虎。不幸的是,这个宏伟的计划没有完全实现。张葱玉死于肺癌,享年48岁。
谢天谢地,张葱玉留下的手稿《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幸免于难。2000年,文物出版社影印出版了13卷,成为一部珍贵的
本文来自华纳艺术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