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普利茨克奖得主建筑与力量和场所感
时间:2020-03-24 来源: 作者:华纳艺术网  点击次数:
当地时间2020年3月3日中午,凯悦基金会主席汤姆·普利兹克在芝加哥正式宣布,来自爱尔兰都柏林的两位女建筑师伊冯·法雷尔和雪莱·麦克纳马拉获得了2020年普利兹克建筑奖。他们是历史上第47位和第48位获奖者,也是第一个获得该奖项的爱尔兰建筑师。该奖项被国际公认为建筑业的最高荣誉。
在这次评审会上,男女比例有史以来第一次达到1: 1。除了执行董事和主席,它还包括建筑评论家和策展人安德烈·阿拉尼亚·科雷亚·杜·拉戈,建筑历史学家、教育家、策展人和作家巴里·伯格多尔,女建筑师和2010年普利兹克奖获得者水岛,以及三位建筑教育家王澍、本尼·德·塔塔格里伯和德博拉·伯克。
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认证会特别青睐格拉夫顿,这两位长期致力于建筑和教育的女性建筑师。格拉夫顿的代表作品包括大量的教育建筑以及文化和公共机构,其中学校作品占绝大多数。在设计学校的过程中,两位女建筑师没有遵循规则,而是深入探索了教育扎根的背景,创作了不仅植根于爱尔兰土壤,而且具有普遍性和开放性的作品。
“对我们来说,教学永远是一个平行的现实,”法雷尔评论他40年的建筑教育生涯。“大学项目是这座城市的缩影,包括——名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教学设施,然后是这座城市。”
格拉夫顿建筑师事务所于1978年在都柏林成立。在最初的五名合伙人中,只有法雷尔和麦克纳马拉坚持留下来。他们早期的许多作品都是在他们的祖国爱尔兰建造的,后来他们赢得了意大利、法国、秘鲁和世界其他地方的重大项目。他们的作品雕刻精美,在漫长的40年里,他们只完成了不到40个项目。他们的作品中有一种深刻的地方感(也可以理解为“场所精神”)和力量。它不仅深入研究建筑所处的环境,探索场所精神,而且以人的尺度为尺度,将建筑块与人的适应性结合起来,具有细腻的人文关怀。
路易斯·卡恩和柯布西耶极大地启发了两位建筑师对传统材料的应用。因此,他们经常使用混凝土,砖,煤渣块和其他建筑材料,形成一个巨大的和难忘的建筑形式。在他们的作品中,他们使用技巧处理细节,尤其是重叠和分割空间。让灰色空间成为空间中的亮点让人们在任何地方都感到舒适,尽管在建筑的外部没有太多引人注目的方法。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开放和好奇的探索精神以及对文化和氛围的深切尊重,法雷尔和麦克纳马拉总能让建筑作品对周围环境甚至整个城市产生适当的反应。
此外,在格拉夫顿办公室的工作中,如何设计建筑的复杂隔断,使景观能够渗透到室内空间,并与更大的外部空间相连接是最重要的。在许多项目中,如何让自然光穿透并激活建筑内部深处的空间是一个挑战。例如,伦敦金斯顿大学学习中心(伦敦,英国,2019)的项目就是让自然光通过开放空间、下沉式中庭、玻璃幕墙和大量使用的天窗穿过房间的阳台,让人们感觉光线已经穿透了建筑内部不同大小的交叉空间。也许是长期沉浸在爱尔兰潮湿寒冷的气候中。两位设计师经常使用带有开放式天窗或高层窗户的大空间房间,让温暖的光线穿过建筑内部空间。
与史蒂文·霍尔(Steven Hall)或肯戈·库马(kengo kuma)等热门候选人相比,这两位女建筑师的建筑及其长期实践出人意料地低调,许多业内人士可能都没听说过她们的名字。在2020年年度回顾会议的回顾演讲中,这两个人提到了“他们在埃琳·布罗克维奇对建筑和创作方法的贡献”、“他们对合作的坚定信念”、“他们对追求卓越建筑的长期承诺”、“他们对环境负责的创作态度”、“他们的国际视野”以及“他们对每个项目现场独特性的折中态度”。所有这些都充分反映了两位建筑师在作品和人格上的坚定和坚韧,以及长期实践所产生的深刻和强大的存在。
法雷尔和麦克纳马拉是比例应用的大师。正如理论家和评论家马克威·盖尔所描述的那样,他们设计的建筑“不重,不安静,但总是让人感觉很近”。在一座宏伟的建筑中,人们还可以根据人数与环境保持一种亲密感。
在爱尔兰稳定就业25年后,他们迎来了爱尔兰境外的第一个国际委托项目——,该项目位于米兰的博科尼大学(2008年,意大利米兰)。他们的作品获得了2008年世界建筑节年度建筑奖。这个项目占据了一个完整的街区。两位建筑师用垂直取代了水平,创造了一个由一系列亭台楼阁和庭院组成的校园。宽敞多样的开放空间带来更多自然的相遇和交流。该建筑从内部营造了一种社区的感觉,并且很容易放置在它所在的城市中。
这座巨大的石头幕墙建筑在某种程度上让人们想起了路易.卡恩的经典作品,这些作品在厚重的混凝土块中有一种力量感。建筑体量可分为三个不同的部分:容纳各种活动的礼堂和其他区域的下沉空间;一楼的流动空间;以及承载更多功能的“悬浮”块。礼堂占据了主立面,提供了一种象征性的存在感。大面积透明元素和多种景观的应用使得光线充满整个建筑,很难穿过街道而不被室内空间所吸引。这个项目完成后,其他的国际项目也会随之而来。
"建筑师是空间的创造者,而不是物体."两位建筑师一致认为“我们想建造一个让人们感到安全、快乐、有尊严、有方向、有归属感和与他人联系的空间。”
这可能就是为什么他们设计的建筑不一定要华丽或宏伟,并且自然地呈现出强烈的地方感。他们在建筑规模和风格上不追求新奇,而是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取长补短,在空间和形式上体现和谐美。正如普利茨克奖评论中所提到的,“他们的建筑一个接一个像“好邻居”,努力超越建筑本身的界限做出贡献,从而让城市运转得更好。”
作者简介
濮晓怡,女,汉族,1989年5月出生,北京人。
他毕业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并获得了专用集成电路建筑奖。2017年,耶鲁大学建筑专业毕业,获得硕士学位。
他曾在国际知名的建筑事务所工作,如日本的隈研吾建筑和城市设计事务所、美国的KPF建筑事务所和美国的裴合伙制建筑师事务所。
他目前负责数字王国的虚拟建筑项目。
作者《建筑里的中国》(外文出版社,2017年中文版,2019年英文版)。
本文来自华纳艺术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