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现实主义摄影创作不应是“肖像”
时间:2020-03-24 来源: 作者:华纳艺术网  点击次数:
【艺像评说】
今天能创造出什么样的图像来满足这个时代的需要,满足未来艺术的发展趋势,是摄影师,尤其是以摄影为生的专业摄影师必须思考的问题。作为一名从事摄影教育的教师,这也是一个我经常感到困惑的难题。
正如北京电影学院的陈山教授所说,“生态决定个体”。今天,我们正面临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和媒体环境都在迅速更新。摄影作为摄影师反映现实、表达自我的媒介,必然会受到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因此,为了认识摄影的当下定位和功能,摄影师必须站在多维度,结合时代和环境因素来理解和把握影像文本的文化内涵。
摄影在当下应该发挥什么样的功能,摄影者创造什么样的图像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从文化环境中寻找答案。中国的社会环境正在经历一个转型时期。受全球化浪潮的影响,它体现了后现代文化转向的文化特征。
在表现形式上,古典文化和现代文化都有完整统一的有机结构,故事情节和主题一致。然而,后现代文化缺乏完整的故事和主题,或者只有自我颠覆和自我解构的故事和主题,并且不注重完整统一的有机结构。古典文化和现代文化都刻意追求深刻的意义或永恒的价值,这就要求欣赏者深思甚至深思。后现代文化的阅读是非解释性的、娱乐性的、放松性的和一次性的消费。
中央美术学院王教授认为,当今艺术的价值不再满足于反映和描述世界。相反,它努力创新艺术形式,将对现实的反思变成隐喻,使视觉文本颠覆传统。作为艺术的一个分支,摄影显然不足以将自己定位为“肖像”。为了使图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摄影师还需要构建自己的超现实文本。这种“超现实主义”是基于深入的现实。通过摄影师将个人思想和个性化表达融入作品中,作品被赋予了超现实主义的味道,这使得作品变得开放,并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三维的现实阐释视角。
技术和媒体也是影响当今摄影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摄影的专业门槛已经大大降低。光场相机的诞生和软件映射功能的改进,使得今天不能拍照的人只要有想法并使用技术手段,就能获得高质量的照片。与此同时,摄影的数字化与新媒体环境和手机的结合使得图片的制作和传播更加方便。我们已经迎来了摄影普及的时代。在一些重要事件的场景中,主要媒体发布的图像不再仅仅是专业摄影师用专业相机拍摄的照片,而是爱好者用手机拍摄的图像。面对如此巨大的挑战,专业摄影师应该做些什么?在摄影普及的时代,技术不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摄影师通过创新的图片形式来表达他们的想法。
传播学者于国铭教授也提到,“技术和媒体的更新正在改写表达方法和原则”。面对这样的媒体环境,受众对图像信息的接受表现出自主性和参与性。他们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具有自我判断和主动选择图像的能力,教学双方的关系逐渐模糊。因此,摄影师不能只满足于把图像作为记录现实的载体。为了创造高质量的图像,摄影者必须努力建立多维度的创作视角,突破摄影的具体表现,将对现实的深刻理解转化为符号和隐喻,使图像超越现实,使人们获得更丰富、更丰富的视觉体验
基于上述原因,今天的摄影师应该构建超现实的图像文本。那么如何创造超现实的图像文本呢?这仍然需要多维度的思考。
首先,超现实文本的建立应该站在联系历史与现实的维度上。
作为一名中国摄影师,他需要有文化意识、文化内省,并利用手中的媒体讲述中国故事。中国正经历着快速的变化和转变,有许多主题需要摄影师去探索。“荷西”世界新闻摄影大赛冠军陈杰提出,中国本身就是一个超现实的实体。为了挖掘有价值的内容信息,并基于这种超现实的本体构建超现实的图像文本,摄影师需要带着一种问题意识和一种文化的追问态度深入现实,捕捉象征性的和矛盾的事实。所谓的“超现实主义”并不是对现实的刻板反映,而是摄影师用自己的灵感和想象力把图像变成信息和情感的综合体。这种情结不是客观事物的单一横截面,而是钻石所反映的多层面现实。为了给画面空间注入超现实主义的氛围,摄影师需要从历史的角度看待现实,为读者提供新的视觉和精神体验。
其次,为了建构超现实的图像文本,我们需要站在连接客观与主观的维度上。
年轻的摄影师贾代腾的作品之所以深深扎根于人们的心中,在于图像结构中的超现实主义气质。在介绍他的成功经验时,贾代腾强调:“如果你想让你的视觉表达独一无二,你不仅要关注现实,还要在作品中找到自己。”正如艺术评论家苏珊·桑塔格所说:“摄影不仅证明了那个物体,更重要的是谁看到了它。”摄影师要想让照片超越事实本身,唤起人们无尽的思考,不仅要深入现实,还要寻求独特的精神感受,在他们面前开辟新的精神空间。贾代腾飞的作品《《流水线上的爱情》》以自己的叙事方式展现了农民工的生存状态和情感状态。通过这对夫妇在工厂装配线旁拍摄的结婚照,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装配线上的爱情,也可以看到他们的装配线生活,为人们理解现实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当谈到摄影师如何在作品中寻求超越现实的自我和灵感时,方法是超越摄影,寻求哲学、人类学、历史、文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积累,然后深入思考事物中的文化。
(作者:延婧,系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本文来自华纳艺术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