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之中 处处美育
时间:2022-06-12 来源: 作者:华纳艺术网 点击次数:24
近年来,关于“外貌”和“美貌”的问题往往成为焦点。从去年引起广泛讨论的“眯眼”,到现在引起人们忧虑的教科书中的插图,审美问题被频频关注,这说明人们对审美意识的重视和精神层面的更高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审美需求的提高,是一个可喜的现象。
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以道为旨,以德为据,以仁为据,以艺为游”的思想,奠定了美育尤其是艺术教育在中国文化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总的来说,美育是一种传授审美观念和审美经验的教育形式。心灵凭借丰富的直觉,在感受形式、理解意义、观察价值的过程中,能够潜移默化地沟通情感与理性,整合意志选择与动机选择,从而实现各种能力的全面、协调、和谐发展,最终促进人格的完善。
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变革,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知识核心”到“核心素养”,世界各国一致提出了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概念。作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主要途径,艺术与审美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2015年,国务院颁布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17年《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组颁布了美术核心素养框架:“图像阅读、艺术表达、审美判断、创作实践、文化理解”,从教育政策层面对不同年龄、不同对象、各个层面的美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对美育有了更高的要求,怎样才能以美育人?蔡元培认为:“美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感情,认识美与丑,培养高尚的兴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其实艺术不仅仅是艺术本身,而是整个人生观的培养和熏陶。”
清代文学家李渔在一篇题为《态度》的短文中表达了类似的观点,认为美育“可学,不可教”。意,美育靠的是熏陶和培养,而不是直接的教导。
所以,真正的美育不应该仅仅是一般的艺术教育,还应该是人们单纯理解的音乐艺术教育。应该是一种熏陶和培养,落实到日常生活中,让孩子置身于优美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地接受到美育的熏陶。
自古以来,真正的美学是能够通向实践,与生活相结合的。比如《红楼梦》李,从贾母到普通丫鬟,都有很高的审美能力。贾母领着众人到了大观园,来到林黛玉的潇湘馆,见那绿纱窗旧了,便告诉王夫人,潇湘馆里全是竹子,没有桃树,不配贴上绿纱。最好在窗户上贴上银红色的软香烟。绿眼睛里隐约飘着烟雾般的纱窗,真的很仙很美。
这样的例子在《红楼梦》比比皆是。宝玉要送荔枝给探春,特意选了一盘白玛瑙包裹的,白玛瑙配大红荔枝是必须的。再比如宝钗的丫鬟迎儿,扎头发就知道用“红配黑,松配粉,柳配绿”。可见,连一个侍女都具备这种基本的艺术鉴赏能力。
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生活美学源于生活。当你有什么样的生活,你就活在什么样的审美里。”要真正实现美育,就要创造美好的环境,让孩子在美好中成长。
例如,我们可以让孩子接触高雅的音乐、艺术、诗歌、文学等。让孩子在艺术中感受美;生活中,白墙上的一幅画,房子角落里的一件摆设,都能体现主人的审美情趣,同时也能以美陶冶孩子。
美育虽然是“有教无类”,但对孩子的审美反思和鉴赏能力还是需要一些引导的。比如在解读传统绘画、建筑艺术时,可以引导孩子去欣赏中国传统艺术的艺术手法,如虚实、留白、隐露等。比如看徐悲鸿画马,虽然没看到风,但能感觉到他的马在风中飞奔;看看马援的《寒江独钓图》。里面除了一艘船和一个渔夫什么都没有,但你能感受到烟雾的浩瀚。这些都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境界”,蕴含着含蓄抒情的东方艺术之美。
美育的最终目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态度和境界。美育不能孤立存在。美育、德育、智育等。是人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各有侧重,相互支持。就像人们常说的“真善美”一样,只有求真求真、有情有义的人生,才能达到大智慧、大勇气、大圆满的人生境界。
本文来自华纳艺术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