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审美 浸润无声——学校美育与乡村美育的链接
时间:2022-05-09 来源: 作者:华纳艺术网  点击次数:
当我们谈论农村时,脑海中浮现的是一片人民纯洁、风俗习惯的土地。当前,"村庄"作为中国现代化斗争的广阔场域,已经形成了包含思维方式、实践行动和文化价值的内在话语叙事,呈现出乡村现代化历史进程的亮丽底色。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提升到全局和战略高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根本的因素在于人的发展和文化传承。农村教育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地位。当前,我国农村教育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背景,有学者提出要重新寻求农村教育的真谛。其实,乡村教育的真正精神可以在乡村美育中发掘。通过乡村美育,可以为乡村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和理想。借助农村美育,可以塑造农村思想文化体系,激活大众审美。依托乡村美育,可以坚定文化自信,铸造民族灵魂。
面对农村美育的多重困境。
目前,由于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农村美育实施存在诸多困难,导致农村美育发展困难。原因大致可以从三个维度来分析:
在思想层面,美术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功利语境中被边缘化。农村学校和学生家长往往把美育当成“副科”。因为长期不作为考试科目,所以相关科目在概念上不会引起重视。
在实施层面,随着生源锐减和学校合并现象的出现,农村学校缺乏艺术教育的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体系。虽然随着农村扶贫的不断深入,农村学校的教学设施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农村学校的网络、电视也基本到位,但美育资源的投入仍然不足,不能满足农村学校美育的需求。
在美育教师层面,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师匮乏。突出的问题是受人事编制和地区就业政策的影响和制约。入口不畅,缺乏专业的美育教师。他们中的许多人从其他课程老师那里兼职。美育教师的评价体系不完善,难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停留在初级阶段。以上因素制约了农村美育的发展。
探索农村美育新模式
学校美育承担着“以德育人”的时代重任,农村美育是农村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的关键。当下,现代主义为我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工具,而我们又该如何做出理性的选择,今天的乡村振兴又该如何塑造自己的“形”,铸造自己内心的“魂”?美育的帮助大有可为。因此,如何解决农村美育的困境,探索以乡村振兴为目标的农村美育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教育部门“美育渗透行动计划”的全面实施,设立了高校和农村中小学,对美育进行精准帮扶,完善了农村美育人才帮扶体系。引导艺术院校师生强化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责任感,在专业课程中合理增加农村美育内容,组织师生到农村学习开展艺术实践活动。以中国美术学院为例,2019年,中国美术学院结对支持浙江省开化县七溪镇中心学校和富阳市湖源乡中心小学两所农村学校。中国美术学院师生坚持“一校一
在新的背景下,我们还可以利用数字技术来平衡城乡美育资源的差异,打通农村美育帮扶的“最后一公里”。充分利用科技进步,必将是未来农村美育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利用互联网技术也是解决目前师资短缺的有效途径。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专业美术老师的线上教学,让孩子在“云端”遇见美。中国美术学院“乡村艺术课程”互联网美育团队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整合现有优质美育课程资源,建立了公益性的乡村美育课程资源库,为6个省份的20多所乡村学校开展了中国传统书画课程、中国传统艺术收藏课程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践行“线上线下”艺术教育新模式。通过线上专业老师与线下老师的联动,直播录制线上艺术课程,开展“双师课堂”美育,打破美育的地域局限,通过美育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激活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坚定文化自信,塑造民族灵魂。
加强农村高校美育大有可为。
高校在美育的理论研究和一线教师的实践经验之间有着桥梁般的力量。构建共建共享美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新模式,高校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要强化美育为乡村振兴服务的意识。全程联动美育服务
乡村振兴主体力量,完善保障设施和打造工作队伍,营造共享育人环境,助力乡村振兴人才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提升青年大学生美育服务乡村振兴的自觉意识。要结合国家系列政策和乡村振兴的实践要求,建立美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协同服务机制和实践行动机制,保障高校美育服务乡村的规范发展。一方面是完善服务乡村振兴的协同服务机制,另一方面是完善美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行动机制。
提升美育服务乡村振兴的主体能力,打造美育资源共享平台,助力乡村“活化传承”。创设美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数字化平台,推进美育服务模式。
蔡元培明确了美育改良社会的功能,并将美育的范围定义到全中国与全体国民,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说”“吾国古代礼、乐并重,当知乐与道德大有关系,盖乐者,所谓美的教育也”。梁漱溟在《乡村建设理论》文末写道:“人类生命的特殊,更有一点,则于美的领略欣赏。盖饮食而知其味,唯人为能尔。吾人生活中处处有美不美的问题,不徒苟求生活而已焉。社会建设于此宜有讲求,然不另立一则者,以美育可并括于教育也。”两者不谋而合,这是前辈对美育助力乡村建设的探索,而立足新时代中国乡村的现实环境中,打通美育助力、落实乡村文化振兴同样有着特别的历史意义,值得我们追寻和探索。
本文来自华纳艺术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