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时间 再造当下——四合院美术馆场域空间的重塑与嬗变
时间:2022-05-09 来源: 作者:华纳艺术网  点击次数:
“庭院美术馆项目-隐秘的日常生活”展览现场四川成都画院成立于1980年,至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四合院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在该领域独树一帜。主体结构为梁木结构,三进三出中轴线串联,形成整体建筑规制。得益于丰富的成都画院和以四合院为“声音”载体的空间本身,以及别出心裁、不为人知的历史,每一个与之相交的人或事,都有了更多的延伸和想象空间。在每个时代蜕变的回顾与呈现中,突破与变革从未停止。
创造的脚步
2017年,成都画院开始以“从媒介出发”为策划线索,通过不同形式的展览主题,不断深化对空间的认知,探索艺术展示这一“媒介”在艺术创作和视觉呈现中的作用。2017年策划青春第三季;2018年策划《质感的温度——综合材料艺术展》;2019年策划了改造后的个人3354青年艺术家联展和改造后的表达3354多媒体艺术展.成都画院庭院美术馆经过多年的积累和自我突破,已经成为成都画院参与成都艺术生态建设的实验性展示场所,平台建设进一步推进。“探索更多的艺术种类”是成都画院举办这一系列主题展览的初衷。展览本身的载体————庭院美术馆,被改造成了一个不确定的空间,被“改造”成了一个具有灵性和自由的场域。
个人对艺术的思考和感知会受到呈现空间的影响,空间的重新构建会对其中的“物”进行全新的诠释。我们希望通过不断的探索,逐渐明晰个体与环境的相互反思,深化对特定语境与自我发展交织的思考,继续寻找艺术本体与“范式”空间的跨越式转换。
深化的主题
与目前常见的“白箱”空间不同,成都画院的四合院建筑完整保留了清末民初川西风格四合院的建筑风格,结构稳定的梁、柱廊暴露在空间中,使作品与空间的关系更加紧密、直接。随着展览主题讨论的深入,我们越来越真切地感受到,“四边形”的空间属性将赋予作品一种全新的场域感知,这不仅是以空间为“媒介”呈现作品的“再创作”,更是强烈的空间属性本身所引导的新的创作方向。因此,2020年,成都画院启动了“四合院美术馆项目”,规划方向更加明确。在强化空间特色的同时,旨在以综合媒介的方式,促进3354四合院美术馆媒介空间中多维艺术语言的交错与演变。在带有明显传统文化属性烙印的开放领域,艺术在这个空间的出现有着特殊的意义。这不仅是历史前进的交汇,也是对现在和过去的重构。
寻找历史的温度,我们确实可以感知到一条清晰延伸的“线”,但在发展的瞬间,却在过程中模糊了方向。但可以肯定的是,回顾历史,在这个非常典型的传统四合院里,“创造”似乎从未停止。跨越时空,在我们存在的当下,“转化”也在悄然行进。在这个小小的展览空间里,历史细节跨越时空和当下艺术语言的重组与演变,“四边形”也在突破客观局限,无限延伸。在一次又一次的“发生”中,它变成了一个更广阔的“领域”,有了更多的灵性和自由。它在寻找更多的可能性,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所以我们不禁发现,艺术的灵动,这个传统空间的出现,以及当下的各种思潮,都有着时空的交集。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有哪些新的可能性?这是值得的
“实物展现场实施作品”是“四合院美术馆项目”展览的一种相对固定的呈现模式。实物展览强化了作品与空间的直接关系,而现场作品的实施则无限拉近了观众与空间的关系。展览的主题是通过更多维度来展示的,这种可触摸的感知模式可以让观众更好地进入展览语境。
展览《四合院美术馆项目》第三季,我们将视角回归到个体更为原始的“体验”上,以“隐藏的日常生活”为主题,意在探究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的痕迹。它总是以一种“隐藏”和沉默的方式存在于日常写作中。当我们重新审视、回望、重复、记录的时候,尤其是当下,我们是如何看待周围环境的变化和改变的?或者说怎样才能更真实的呈现每个个体的“日常生活”?这种思维给了很多复杂的行为和话语更多的解读和想象空间。
在缓慢的历史和温暖的包裹中,承载的空间应该是有温度的,每一个与之相遇的个体,都会在未知中逐渐清晰。就像展览中的一个信息:“在四边形的集合空间中,人与人之间不同的‘场’和艺术空间不同的‘场’被重塑、融合、合并、改变。有东西准备出来了,会被带出四合院,带进生活,带进每个人的灵魂。”
每一次展览的呈现都会让我们有更多的思考,我们也在不断的尝试突破自己的“局限”,去改变和丰富这个空间的细节,去想象每个个体对她的感知。
本文来自华纳艺术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