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晰的思想 生动的叙述——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
时间:2022-05-08 来源: 作者:华纳艺术网  点击次数:
【艺术书架】
003010作为一部经典著作,几十年来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流传于世界各地。其英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等版本已售出近700万册。畅销奇迹源于该书思路清晰,叙述生动。
贡布里希写这本书的唯一目的就是让读者大开眼界,用新鲜的眼光观看名著,体会他创作的意图和过程。我们知道,文字描写和图像再现之间有着不可替代的性质,这也影响着艺术欣赏。无论是真善美的美学定义,抽象具体的风格理念,还是线条、明暗、块面的技术行话,都无力谈及具体的作品,它们根本无法描述作品的奥妙。艺术有自己生动微妙的视觉效果,专注于这种效果是比口语更困难、更有价值的艺术冒险。同时,抛开行话壁垒,可以为作者和读者留下更广阔的空间,让他们专注于重要的作品,了解艺术家看待世界和表达世界的方式,体验他们面临的各种技术挑战。
本书开头的名言:“没有大写的艺术,只有艺术家。”本书的叙事目的是:艺术发展的动能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艺术家及其创作意图。正是功能和意图的变化导致了建筑、绘画和雕塑的不同形式。这条线索贯穿了从古埃及到20世纪的西方艺术。不同时代甚至艺术家之间的差异,不是技巧标准的差异,而是观念和意图的变化。因此,这本书绝不是一个关于艺术技巧进步的故事,而是巧妙地将其归因于不断变化的思想和意图,从而解释了新作品出现的原因。
作者在写这本书的时候,采用的是视觉原则:要么讲述自己亲眼所见的作品,要么讲述书中可以展示的作品。这使得它的关注点自然集中在西方经典上。书中提到的所有非西方艺术,如中国画、非洲雕塑等。通过比较来说明本书的概念。从表面上看,这种做法很容易被误认为是“欧洲中心主义”。但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恰恰相反,它包含着世界艺术的深刻含义。作者在和杨的中译本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了这种含义。东西方在地理上是分离的,但这从未阻碍过东西方文化艺术的相互接触和借鉴。观看西方艺术史,无疑有助于中国读者从中西差异和相互影响,以及西方人的角度,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艺术。贡布里希年轻时努力学习中文,但很快发现,一个欧洲人要用一生的时间去努力理解中国书画的精妙。《艺术的故事》非西方艺术的缺席,是因为他对这些艺术的敬畏。事实上,没有一部艺术史可以包容全球艺术,也没有一个艺术史学家可以做到。103010明显的局限性只是让它的故事线索更加清晰。
这本书体现的另一个奇迹是突破了通俗书籍和学术著作之间的壁垒。这本书本来是青少年写的,但作者强调没有理由降低学术水平。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对照其学术专著《艺术的故事》,不难发现两者之间的理论互证关系。103010清晰、深刻、生动、机智、环环相扣。这是从一个艺术家到另一个艺术家的自然过渡,前后呼应,一气呵成。这种写法来源于荷马史诗和柏拉图的哲学对话传统。巩在这方面的天赋在他的处女作《艺术的故事》中已经显露无遗。这两本通俗读物堪称双画。他们互相设置背景,互相解释,把我们引入历史和艺术交织在一起的生动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生动的视觉效果。
我们不妨从类似的书中挑些例子来比较一下。以埃尔格列柯的描述为例。美国的通俗教材《艺术与错觉》是这样说的:图中的人物“坐在一把扶手椅上……椅子是倾斜的,这在人物的正面和侧面引入了对角线平面,从而增强了人物周围的空间。然而,这与按顺序排列的线性曲线图案相结合,每条曲线通向头部,一系列水滴形环建立和谐的线条。图案化的皮革背景使设计更加完整,因此即使是附带的设置也是方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艺术的故事》在谈到这位画家时,从丁托列托如何突破传统的精确素描模式,以新的方式描绘宗教主题来介绍埃尔格列柯:“在他的家乡常见的拜占庭圣徒雕像,庄严而僵硬,与自然形象相去甚远.丁托列托的艺术不仅没有让他惊讶,反而令人着迷.他渴望用这种激动人心的新方式来描绘奇迹故事。在威尼斯呆了一段时间后,他定居在偏远的托莱多,在那里他可以避开评论家对精确草图的要求。在当时的西班牙,中世纪艺术的概念仍然挥之不去,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格列柯的艺术大胆地蔑视自然的形状和色彩,甚至在展示激动人心的戏剧画面方面超过了丁托列托."
这个描述既不是龚书中最精彩的部分,也因本文篇幅有限,无法完整引用。即便如此,它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展示了这本书的基本特点:它能很容易地勾勒出具体作品的特点,同时又带出整个时代的氛围。正是这些特点,使这本书闻名于世,并引导一代又一代人去探索令人着迷的艺术奇迹。
(作者:曹意强,系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教授)
本文来自华纳艺术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