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屏重重幻亦真——明刊《西厢记》插图中屏风元素的空间妙用
时间:2022-05-08 来源: 作者:华纳艺术网  点击次数:
【学人谈】
明代是中国古代图书出版的黄金时代。随着书籍的出版,诞生了许多精美的雕版插图,其中《西厢记》插图占据了重要地位,被奉为圭臬。究其原因,一方面,大量文人画家参与了《明刊《西厢记》插图的绘制,他们借古求新,使作品呈现出古朴典雅的艺术面貌;另一方面,其风格几乎涵盖了中国古代版画的所有流派,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版画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从元末明初的《新编校正西厢记》到明崇祯十三年吴兴于敏五社出版的《会真图》,在200多年的历史中,明代出版的《西厢记》插图集合了建安派、金陵派、新安派、武林派、吴兴派等不同流派作品的风格特点。在这些《西厢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版本的插画中,总有一个重要的视觉元素3354屏幕。
求新求异是明代社会普遍的精神时尚和审美趋向。插画师对屏幕图像的创造性表达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诞生的。在古代汉语中,“屏”的意思是“屏蔽”和“阻挡”。“屏”字原意是“挡风”,主要作用是划分空间。因此,无论是实用性还是象征性,屏风都与空间的概念紧密相连。
著名艺术史学家吴红在《重屏——中国绘画中的媒材与再现》一书中曾提出:“人们可以把一个画面看作一个物体,一个绘画媒介,一个绘画形象,或者两者兼而有之。”也就是说,根据不同的用途,屏风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具有多重意义。
空间的分割与融合
当一个屏幕作为家具使用时,它必须占据一定的三维空间,并自动划分其空间。无论是独立单屏还是组合多折屏,都有前后之分。原本混乱的空间被竖起的屏风分成了屏风的前后两部分。同时,屏幕前和屏幕后的两个区域被赋予了完全不同的空间属性。
明朝崇祯十三年,吴兴于敏《会真图》五册,六色印刷,共21册。在这幅图中,屏幕这一视觉元素出现了多次,其用途也各不相同。作者巧妙地利用屏风分割室内空间,使画面变得有趣。看图《省简》。在画面的中央,作者有一个屏风,一张桌子,一面圆镜,盈盈和红娘,都是空白的。在这样一个封闭且高度私密的空间里,插画师充分利用了屏幕的空间分割功能:被屏幕遮挡的盈盈正出神地读着张生的书信,而屏幕另一边的媒人则伸出头来观察盈盈的反应。从桌面圆镜里映出的盈盈虚像来看,她背对着屏幕,身后的屏幕为她分割出一个半封闭的私人空间,使她成为信笺的唯一读者。也就是说,插画师借助这块屏幕,构建了一个专门给莹莹看的场。同样,类似的表现也可以在《玉台窥简》号万历年间福建建树林乔杉厅刘龙田图中看到。作者在紧凑的画面中安排竖屏,将略显凌乱的画面按画面和人物位置一分为二,分割了空间,突出了剧情主线。
此外,在上述两幅插图中,屏幕的使用也显示了插画者为融合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所做的努力。103010本折原文对偷窥动作的描述并不详尽,与文本叙事不同。两幅插图都以全智性的方式揭示了偷窥者和被偷窥者的状态,文本中省略的两个人的环境和行为都通过图像语言进行了视觉再现。同时重新定义了窥视者和窥视者的主客体身份。在文本叙事中,窥视者和被窥视者是配角和主角的关系,是单向叙事,而视觉形象使他们同时实现双向呈现。同时,插画者有意在双向的图像叙事中做出选择。看它屏幕的摆放,偷窥者所在的空间得到了凸显,也赢得了读者的关注。这种变化意味着视觉媒介做出的主观选择,即让窥视者和被窥视者共同成为图像的主体。在插画师的精心设计下,视觉空间中的公与私、主体与客体是对立的,同时又是融合交错的。
多重空间的建构
除了作为家具实体,屏风还可以作为视觉图像的载体,在绘画中作为一个独立的平面空间呈现。如果从这个角度回过头来看明刊《西厢记》的插画,会发现插画中的许多画面形象构成了整个画面的第二帧,明末的《西厢记》刻本插画的许多版本都是基于这个概念设计的。
就拿陈洪绶的《西厢记》图和项南周的《张深之正北西厢秘本》刻本和明崇祯十二年出版的《窥简》图五版来说吧。前者中,陈洪绶在画面中巧妙地设置了一个巨大的四折屏风,每个折叠屏风都被描绘出不同的图案。作者利用屏幕图像构建了插图的第二帧,实现了双图像空间——的构建,即人物所在的真实空间和屏幕上描绘的虚拟空间。这种效果在有五本书的图片《捷报》中更加明显。不同于以往任何一幅《捷报》插画中对这种褶皱的表达,闵吴语在画中设置了两个环绕的屏风,在蓝色的屏风上描绘主要的故事情节,在外屏内部看到另一个屏风。作者以长远的视角,在外屏的框架内描绘了一个房子的场景。这种画中画、画中画的“双屏”构图,营造出一种有趣的空间关系,画面将观者的视线引向纵深。
北宋梅在《诗《西厢记》中写道:“画中三层,此一层甚巧。真也好,假也好,但如果世界是这样的,还是可以呼吁的。”“重屏”的形式不仅构建了双重影像,还带来了“画中三折铺”的视觉效果。在有五本书的图片《二十四日江邻几邀观三馆书画录其所见》中,第一个空格是屏幕边框外的图片,即外屏外的空白部分;第二个空格是青色屏幕上显示的图像。在弯弯曲曲的院子里,盈盈等人接受了张生高中状元的祝福。
报;第三重空间则为内屏之上所绘的山水图景。在此,人们不禁会产生一个疑问:画中的三重空间,到底哪重是真实,哪重又是虚幻? 此外,屏风元素在明刊《西厢记》各版本插图中还有许多精彩的表现,如刘龙田本的《堂前巧辩》一图中,作者利用不同景别的递进,使观者产生了舞台艺术中“间离”的心理效果,充分调动观者对情节进行冷静而理性的思考。
明刊《西厢记》插图因其古朴雅致的面貌,以及其中屏风等诸多元素的妙用,呈现出别具一格的审美趣味。从对文字进行补充说明的功能性图像,到可供案头清玩的艺术品,明刊《西厢记》插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中国古代版刻插图发展史的缩影,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艺术资源和文化遗产。
(作者周举系深圳大学艺术学部副教授;陈雅婷系版画研究学者)
本文来自华纳艺术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