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拾粪图》到印度留学生画展
时间:2022-05-05 来源: 作者:华纳艺术网  点击次数:
最近偶然看到一本1935 《艺风》杂志(第3卷第1期),突然在杂志上看到一幅王画的《拾粪图》。它是如此有趣,以至于我忍不住仔细品尝它。
图中有两匹马,一黑一白,由徐步一人牵着。在马后,另一个人提着篮子在铲,捡马粪。再配上几个小品,人物和马匹的动态都很生动,似乎——梯子的马蹄声和略带青草味的热马粪的味道,都触及到了耳朵和鼻子。
这幅画的左上角有画家王的题词:“人弃我而取之。这种东西真的很省钱。整天臭烘烘的得到多少名利?我想问问你。”在右下方的空白处,有学者胡适的题词:“我的事业和你的事业一样重要。你不相信吗?等我们干三天!”
应该说他们的题词,相互呼应,很清楚的说明了这张《拾粪图》图的主题,真的很有意思。基于个人记忆,胡适的题画诗和题画句,在他的文集或后来出版的《胡适全集》中似乎都找不到。稍微回顾一下,确实如此。胡适的题句是“搜集外文”,或者干脆叫“佚文”,也是少不了的。这引起了作者对印出这幅画的《艺风》杂志的兴趣,急于一探究竟。
不幸的是,通过搜索杂志《艺风》,王和胡适的作品再也找不到了。虽然他们合作的作品再也没有出现过,但是世界上有他们的一张照片。也正是这张合影,让两人的又一次“合作”浮出水面。
那是1948年6月4日,许多来宾在北京大学蔡裕民纪念馆合影印度留学生展览(预展)时,时任北大校长的胡适和时任北大印度留学生指导老师之一的王出现了。这张照片误摄于1948年6月15日,展览名称已误传为“泰戈尔展览”。
看这张人数众多的合影,可以看出在胡适和徐悲鸿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印度留学生,他们是这次展览的“主角”。在他们的身边,有——名在中国学习过的美术指导徐悲鸿和王。
由于徐悲鸿事务繁杂,身体欠佳,与王共同完成了对印度留学生的绘画指导。王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他首先受到了他的哥哥,著名工匠王子云的影响。他擅长画花鸟、山水和篆刻。他与江、白多斋(吴昌硕弟子)并称“京派四怪”。
王画风豪奢,妙笔生花,性格直爽孤傲。留长发和中分长发的照片大多是侧身看的,印象深刻。不难发现,站在胡适左侧、印度留学生身旁的王,依然保持着他一贯的拍照习惯。
毕竟胡适主要是活跃在国内的文化、教育和学术界,而王则一直活跃在北平的画坛。或许只能说,他们偶尔“合作”“合影”是一种巧合。但从《拾粪图》到印度留学生展,他们在各自领域对自己的赤子之心有了共同的理解和默契,应该还是会被后人铭记和怀念的。
本文来自华纳艺术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