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国数字艺术作品贵州展出 考古与数字跨界碰撞
时间:2022-05-01 来源: 作者:华纳艺术网  点击次数:
论数字艺术作品的展示。周艳玲摄
0301029在中国首个大数据综合实验区贵州举行。展览汇集了来自10个国家和地区的44位艺术家的54件作品,通过艺术、考古、科技和数字的跨界碰撞,呈现了一场数字艺术的视觉盛宴。
此次展览由英国创意艺术大学教授比尔吉塔何西阿、中国当代艺术家张小涛和贵州省博物馆馆长李飞联合策划。展览不仅有考古与数字艺术的融合,还展示了人与自然、社会与科技的连接,以及虚拟与现实连接的“合成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考古与数字艺术的结合不仅带来了丰富的视觉效果,也让观众与文物有了近距离的接触。如台湾省艺术家林俊庭的《裂变:数字艺术的全球化浪潮》,再现了中国国宝宋画的原貌。观众可以近距离看《响》的细微细节。四季分明、雨雪不定的“新鲜”山,加上山上传来的声音,为观众打开了一扇探索的“新窗口”。
另一个例子是中国艺术家顾靖和夏衍创作的《溪山行旅图》。画面主体形象取自贵州出土的文物“盘龙座跪枝铜灯”。在传统丝绸上绘制了一幅20米长的半工半写水墨画卷轴,空间中悬挂着一个温暖的白色灯管。艺术家唐柏华创作的动画《盘龙连枝灯》,以敦煌壁画为艺术背景,加入数字艺术,壁画中的所有形象都活了起来,一幅壁画就是一种现代的呈现。
法国艺术家Stephen Tidert的作品《莫高霞光》、韩国艺术家Han Ho的作品《半月》以及其他国家艺术家的作品,这些作品将虚拟与现实、数字技术与艺术结合在一起,让人思考数字艺术的当代意义。
“我们收集了全世界,把最前沿的数字艺术作品带给观众,希望能让大家思考数字艺术及其当代意义。”比尔吉特乔赛亚说,展览的核心隐喻是裂变,这是一个不稳定的过程。艺术家们聚在一起指出数字艺术的概念,因为不同的人对它有不同的理解。
在张小涛看来,数字化再生了古今艺术,“裂变”是数字艺术国际化的虚拟时空相遇,也是数字艺术从媒体实验室走向公共领域的一次实践。此次展览是中国数字艺术教育、科研和生产的一次实践,也是与中国本土化的一次国际合作,将为中国的数字艺术实践带来一股革命性的力量。
本次展览是贵州当代艺术史上第一次大型展览,涵盖了全球数字影像和多媒体的浪潮。也是全球数字艺术与贵州省博物馆“核聚变”的实验项目。“展览是博物馆的核心文化产品,我们希望向公众介绍多元化的展览。”贵州省博物馆馆长李飞表示,数字艺术是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数字艺术代表着未来。博物馆在保持历史文化根基的同时,应该积极拥抱科技与文化融合的未来。
本文来自华纳艺术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