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兴文:麦秆画铸就奋斗路
时间:2022-04-19 来源: 作者:华纳艺术网  点击次数:
何兴文和稻草画受访者供图
一根根普通的稻草,变成了民间工艺品,甚至是国家礼品,这一切都源于一个农村工匠的坚持。
2021年,国务院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授予994人“全国优秀农民工”荣誉称号,陕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蒲城草绘代表性传承人何兴文就是其中之一。从一名民间工艺师到全国优秀农民工,从一名普通农民到一所学校的校长,他孜孜以求地探索艺术的真谛,不遗余力地推动民间艺术的发展。
何文出生于陕西省蒲城县苏坊镇冯村,历史上以制作草画闻名。麦秆画,又称麦秆画,是一种民间剪贴艺术。广泛用作当地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的礼品。体现了当地人的审美追求,深受大众喜爱。
“稻草画在我家已经传了七代了。我十几岁的时候就开始和家人一起学习如何制作稻草画,高中一毕业就加入了进来。”面对记者,何兴文自豪地讲述了自己对稻草画的执着。作为他倾注了半辈子心血并极度热爱的民间艺术事业,麦秆画让他的人生与众不同。
何文出身于麦秸手工艺世家,从小就受到熏陶,热爱麦秸艺术,喜欢不断钻研,从小就立志将这门家乡艺术发扬光大。为了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他游走于国内各大艺术院校,学习艺术理论和实践,丰富艺术审美,希望在艺术上有所突破。
喜欢钻研创新的何兴文并没有止步于对传统的挖掘和继承,而是不断丰富麦秆画的内容和形式,强调尊重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好事多磨。他在瓷瓶上画了一幅稻草画。“草绘瓷瓶”的工艺,造型生动自然,是一个创举。因为热爱,何兴文始终不忘改进创新。除了表现地域传统文化,他还融入时代元素,契合当代审美,使稻草绘画艺术走上了艺术化、产业化的道路。
近年来,以何兴文为代表的浦城草绘工匠应邀为G20农业部长会议制作国礼,为中国残奥委会制作国礼,为运动员制作礼品。蒲城草画作品数百次参加国际国内文博会、艺博会展览和学术交流,多次在国内外获奖,产品远销海内外。
“稻草画的制作工艺复杂细致。要经过熏、蒸、漂、染、抛光、刮、拼、切、烫、画、刻、贴、嵌等30多道工序。”何兴文告诉记者,要做出精致生动的麦秆画,每一道工序都要马虎。在长期的实践和思考中,何兴文从地域民俗文化中汲取艺术灵感,综合运用国画、剪纸、浮雕等艺术手法。从“漆画”到“瓷瓶画”,麦秆画拓展了更多的表现领域,从框画、匾联、屏风到立体浮雕作品,麦秆画风格更多,涉及人物、山水、鸟兽、关中民俗等。
“作为传承人,我有义务也有责任把这项传统手工艺发展好。”何兴文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在三十岁的时候,先后到Xi安美术学院、东京行政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等专业院校深造艺术理论和实践,提高绘画技法和设计水平。他不断完善麦秆绘画艺术,紧跟时代创作出更多迎合现代审美的精美作品,成为行业新标杆。他的优秀作品在实践探索中频频亮相,也成为了一张耀眼的地域文化名片。
这几年,何兴文从一个秸秆画艺术厂的厂长,成为了一个专业合作社的总设计师。由他创办的浦城兴文麦秸工艺专业合作社,经营多年,拥有ab
据悉,合作社每年不定期进行技能培训,长期义务指导秸秆画制作,累计培训近万人次。技术不够成熟的农民经过培训后,会在合作社的工艺品厂边生产边学习,成熟的产品会在家里生产,交给合作社。经过锻炼和学习,学生已经能够独立制作草画,走上创业致富的道路。
稻草画不仅丰富了群众的艺术生活,也提高了群众的经济收入。加入合作社的农民每年可增收万元以上。在合作社何兴文的带领下,一条集加工、生产、展示、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多元化发展道路初步形成。目前,浦城麦秸工艺画已在15个自然村设立工作室,带动1000多名农民参与麦秸工艺画原料供应和工艺品制作。已成为浦城县的支柱产业,带动千余人就业,有效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在助力小康社会发展方面,文化旅游交出了一份可喜的答卷。
“现在合作社的固定技术人员中年轻人不多了,所以我想走进学校,走向社会,用传统文化的魅力吸引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保护蒲城麦秆画,把这项技艺传承好。”何兴文希望这项技艺能随着自己的力量传承和发扬。
如今,何兴文通过与高校合作建立了实践基地,并启动了青年、
下岗职工培训班,让蒲城麦秆画技艺走进校园、走进群众生活,让麦秆画为更多人熟知和热爱。已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贺兴文,并未守着荣誉止步不前,而是一直行走在传承和发展蒲城麦秆画的道路上,无论是传统的平面作品,还是创新的陶瓷上的麦秆画作品,都让麦秆画有了更多呈现其魅力的可能。在贺兴文心中,这是一条值得坚守和奋斗的路,他要让曾经“下里巴人”的民间艺术成为走入大众生活、走入殿堂的艺术品。
本文来自华纳艺术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