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考古成果里的艺术价值令人惊叹!
时间:2022-04-19 来源: 作者:华纳艺术网  点击次数:
被誉为中国考古界“奥斯卡”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日前揭晓,四川稻城皮洛遗址、河南南阳黄山遗址、湖南澧县鸡叫城遗址、山东滕州岗上遗址、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祭祀区、湖北云梦郑家湖墓地、陕西西安江村大墓、甘肃武威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新疆尉犁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安徽凤阳明中都遗址等十个项目入选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由中国文物报社、中国考古学会主办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始于1990年,在全中国范围内评选本年度的重大考古发现,其评选标准要求符合国家文物局的报批手续,并保证发掘质量,发掘内容要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且为中国考古学科提供新的内容信息及新的认识。入选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项目,是我国早期人类起源、史前文化与中华文明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进程的生动诠释,展现了绚丽多彩、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风采。其中一些项目出土文物的艺术风格、工艺技术水平及其所传递出的审美取向,颇引人注目。
山东滕州岗上遗址
上冈遗址是海岱地区目前发现面积最大的大汶口文化城遗址。2020年9月至2022年1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连续两年对该遗址进行发掘,总发掘面积约1100平方米。发现了丰富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遗存,包括一圈夯土墙和壕沟、31座墓葬、7处房屋遗址和大量与房屋遗址有关的柱坑或洞。
在发掘区的南部,发现了16座竖坑墓,墓中埋有成套的陶器和玉器。男性用玉或石陪葬,女性用玉饰品陪葬,其中以绿松石最多。北区二号葬墓除出土大量陶器玉器外,还有鹿角、叉形鹿角、鳄鱼骨板、骨棒、陶鼓、龟甲等礼仪随葬品。
上冈遗址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距今5000年左右)是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国家形成的关键节点。上冈遗址大城址的发现,加上一批棺椁系统和以陶器、玉器骨牙器为代表的全套礼器,为展示海岱地区乃至五千年华夏文明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其次,两个墓园的规模都不大,不同类型的墓葬分组现象特别明显。这是墓地空间布局规划的结果,对于研究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墓地性质、家族结构和社会组织形式具有重要意义。最后,大量明陶的批量生产和高档玉、石、骨、角器的出现,显示了大汶口时期聚落手工业的专业化发展,以尚钢城址为中心的区域聚落群考察有助于理解尚钢在社会生产和区域聚落形态中的中心属性。
上冈遗址的发掘,对结合个体聚落形态研究和区域聚落形态研究,进而考察其背后的社会组织结构和变迁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海岱地区古代社会的文明进程奠定了重要基础。
陕西西安江村大墓
江大墓位于Xi东郊的白鹿原上,在被称为中国皇帝的巴陵的“凤嘴”以北约2000米处。考古资料显示,江村墓所在的汉文帝巴陵,占地近30平方公里。该项目于2006年开始考古调查勘探,2017年开始持续考古发掘,总发掘面积6050平方米。
江大墓外暗坑内的遗存主要有:带衣服的陶俑(有的带刑具)、陶器、铁器、青铜器、漆木(包括木质车马)。值得一提的是,车符、齐符、钟印、南堡和等明代铜印也在外暗坑中被清理出来。
考古资料表明,蒋村墓及其周边遗址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陵区,与汉高祖长陵、汉景帝阳陵等形制要素相似,布局相似,整体规模相当,发展演变轨迹明显。结合文献记载,可以确认蒋村墓是汉武帝的巴陵。
在对相邻的汉文帝母亲南陵进行考古工作时,发现它也是一座“A”字形墓。它的墓室向东偏离土围场,周围有20个暗坑和2个建筑遗址,外围还形成了“石围场”墓地。南陵在丰土西侧发掘了三个暗坑,其形制和结构与江村墓基本一致,出土了塑彩陶俑、原始木车遗存,以及大量具有草原文化风格的金银饰品等珍贵文物。
江大墓的考古工作否定了“凤口”是汉武帝巴陵的传统认识,确定了“凤口”的确切年代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祭祀区
三星堆的“怪骨”文物一直备受关注。目前,三星堆遗址祭祀区已发现8个长方形“祭祀坑”(包括1986年发掘的K1、K2)、2条长方形壕沟、1座大型建筑等与祭祀活动有关的遗迹。六个“祭祀坑”共出土编号文物12000余件(近完整的2300余件),其中青铜器1000余件,金器520余件,玉器530余件,石器120余件,陶器13件。此外,还提取了450多根完整的象牙。重要的文物包括金面具、鸟形金箔饰品、带顶铜像和扭身铜像。
“神坛”、铜龙、玉璋、玉戈、玉凿、神树纹玉琮、玉器座、玉刀、石戈、陶矮领瓮、陶尖底盏、丝织品残痕、象牙雕、海贝等,部分文物的造型和纹饰前所未见。 三星堆遗址祭祀区新发现的前所未见的遗迹和文物,进一步丰富了三星堆遗址的文化内涵,也将深化关于三星堆遗址及古蜀文明的祭祀场景和祭祀体系研究,弥补以往这方面研究的缺陷和空白。同时,它进一步实证和阐释了“古蜀文明是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基本认识。本次发掘的若干新器物,如K3出土的顶尊跪坐铜人像和铜圆口方尊、K4出土的玉琮和丝织品、K5出土的金面具和象牙雕刻等,兼有古蜀文明、中原文明和国内其他地区文化的因素,进一步表明古蜀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湖北云梦郑家湖墓地
郑家湖墓地收获了一批中华文明瑰宝,包括珍贵的文字材料、罕见的葬具木板画和精美的秦文化漆器。其中,此次出土的战国晚期木觚,记载谋士筡游说秦王寝兵立义,体例和文风与《战国策》近似,为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中华第一长文觚”,其形制罕见,内涵丰富,学术价值重大。出土的葬具木板画,年代为战国末至秦代和秦汉之际,题材均为首见,填补了这一时期中国墓葬绘画的材质与类型的历史空白,对追溯中国墓葬壁画的形成有重要意义,是中国艺术史与思想史上的重要发现。出土的秦文化漆器保存完好,工艺精湛,纹样独特,年代集中在秦代前后,为研究秦代漆器的生产流通、工艺美术提供了关键材料。
这些材料从实物、图像、文字多个层面展示了秦人的丧葬习俗、思想观念、生活状况、社会结构的历史细节以及秦楚融合的文化变迁过程。
云梦是秦人统一南方的战略要冲,郑家湖墓地与楚王城城址及其周围的睡虎地、龙岗、江郭、大坟头等墓地是一个有机整体,年代均集中在白起拔郢至汉初,这些墓主多是楚秦汉嬗递——秦汉帝国大一统进程重要节点的亲历者、见证者,多学科研究也揭示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最初形成的关键时期的人群迁徙与交融互动。郑家湖墓地的考古发掘展示了秦文化与楚文化逐渐融合、统一于汉文化并汇入中华文明的历史过程,为研究战国晚期至汉初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中华文明从多元一体到大一统的历史进程及其背后所反映的国家认同提供了典型个案。
本文来自华纳艺术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