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质文物藏品的预防性保护探索
时间:2022-04-19 来源: 作者:华纳艺术网  点击次数:
一般来说,美术馆,即艺术博物馆,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从18世纪中后期开始,艺术逐渐摆脱了宗教、神话、历史和政治的束缚。美术馆作为一个主要的艺术收藏机构和艺术评论的成员,已经逐渐从综合博物馆中分离出来或者建立一个新的博物馆。中国美术馆是以收藏、研究和展示中国现代艺术家作品为主的国家重点美术馆。它收藏了10多万件艺术作品,包括油画、中国画、民间艺术和其他有机文物。与其他文物相比,有机文物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保存条件差会加速材料的老化,不仅影响文物的美感和欣赏性,还会造成文物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损失。
常见藏品的保护问题和保存条件
油画作为西方绘画的一种重要形式,于16世纪由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带入中国。就油画本身而言,它是用颜料和快干植物油(亚麻籽油、罂粟籽油、核桃油等)混合在画布(亚麻布、纸板或木板)上做出的一种画。).在现代油画中,亚麻籽油经常被用来调配颜料。目前国内各大博物馆、美术馆的藏品多为现代油画。油画很容易受到其保存环境的影响,如光照温度、有害气体、灰尘、氧气、温度、湿度等因素,它们对油画造成的损害不是单一因素的结果,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保存和展示过程中,如果保存方法不当,容易造成褪色、脱落、脆化、破损、霉变等问题。油画的保存温度一般控制在202,昼夜温差控制在2-5以内,相对湿度控制在50%5%,光照强度控制在50lux以下。大气要清洁,无有害气体,防尘、防虫、防霉,油画保存环境要及时监控和调节。
中国书画是中国文化历史长河中的一个重要支流。传统书画是用宣纸、绢、绢、锦等材料制成的。这些材料容易受环境影响,加速老化。在保存和展示过程中,由于光线、温度、水分、有害气体、灰尘、微生物、昆虫和人为破坏的影响,出现变黄、变脆、机械强度降低、霉变、色斑和污渍。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书画的主要材料是植物纤维和丝素纤维,两者都是吸湿材料。含水量过大会引起膨胀,干燥的环境会使纤维组织容易断裂。保存字画最根本的是创造一个合适的保存环境。保护书画环境的基本要求是适宜的温湿度、无污染的空气和防紫外线辐射。大量实验证明,书画的最佳存放温度为14-18,最佳相对湿度为50%-60%,不利于微生物和霉菌的生长繁殖。
中国民间艺术以其强大的生命力,随着千年历史的延续而沉淀下来,许多民间艺术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中国美术馆收藏的民间艺术有剪纸和皮影戏。剪纸是一种空心艺术,载体可以是纸、树叶、布、皮革等。现代的剪纸主要是以纸为主,纸和书画一样,主要是由有机纤维构成的。对环境因素比较敏感,需要注意温湿度、虫霉、光老化等。皮影戏是用牛皮、羊皮、驴皮或纸制作的平面形象,采用阴阳、色彩的对比造型,经过雕琢、描绘、上色、涂油。皮影怕水,在存放过程中容易粘连起皱。因为制作皮影的材料是有机的,所以在潮湿的环境下容易发霉。除此之外,还要避免阳光暴晒,这样也会降低皮影的寿命。
可以看到博物馆里的有机文物,如油画、国画、民间艺术品(剪纸、皮影戏)等。很容易受环境影响。当湿度过高或过低时,它们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并容易发霉和污染空气。因此,在长期保存过程中,需要建立合理的方法来实现对文物的预防性保护。
建立合理方法实现对藏品的预防性保护
近年来,低氧气氛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图书保护领域得到了应用,尤其是在大英图书馆。在我国古籍和档案保护领域,国家档案局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上海市档案馆、国家图书馆等单位对低氧气氛保护技术的可行性和保护效果进行了专业研究,发表了多篇论文论证该技术在古籍和档案保护领域的应用,为实践和推广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验基础。
大气控氧技术可以改善文物储存环境不理想对文物造成的常见损害。该技术基于密闭外壳结构,使用洁净空气或氮气作为保护气体,替代密闭储存空间原有气体,配合恒湿清洗装置,通过智能检测控制设备实现密闭空间内温度、湿度、气体洁净度的稳定调节。同时可以减缓或抑制氧气、湿度波动等引起的文物光氧化、酸化水解、氧化变质或其他物理损伤。具有防火、防鼠、防虫、防霉等功效。从而达到小微环境下藏品“稳定、恒湿、洁净、低氧”保存的目的。
高密度密封能有效隔离外界有害气体、昆虫孢子等的入侵。并保持环境清洁;有效减缓外界温湿度干扰,提高环境稳定性,降低运营和使用成本。如果围挡密封性能不达标,配套设施频繁启停,能耗高,温湿度昼夜变化明显,对藏品存放极为不利。根据我国不同的信封形式,有相关的标准要求和适用范围。为了保护不同质地的展品,中国铁道博物馆(詹天佑纪念馆)配备了一套低氧、恒湿的检测控制系统。陈列柜的通风率为80 ~ 100天。
温度和湿度是影响文物保存的重要因素。如果湿度高,容易滋生霉菌;如果湿度低,容易造成字画、皮革、毛皮等有机藏品的脆化、开裂、变形。水是霉菌生长的必要物质。相关研究表明,65%RH是霉菌生长的湿度极限。在65%RH以下的湿度环境中,霉菌不易滋生。为了研究密闭展示和储存空间的温湿度变化,对秦始皇陵博物院的一个密闭陈列柜进行了7个月的温湿度数据测试。结果表明,使用气密性好的展柜有助于维持密闭空间内相对湿度的稳定,有效减缓外界环境湿度波动对展柜内湿度的干扰。
此外,西安事变纪念馆、蒲松龄纪念馆等单位应用恒湿洁净气密展柜进行字画、标本、皮革等藏品展陈。通过了解,市场可采用节能型恒湿洁净模块,无需供电,即可稳定维持恒湿、洁净一年以上,亦可满足藏品洁净、恒湿储运的目的。 同时,有机质文物藏品保存过程中受污染性及氧化性气体的影响,极易发生脆化、褪色等现象。因此,确保进入小微环境气体洁净度,清除藏品、展陈装具等自身释放的污染气体,保持小微环境内气体的洁净度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气密库房、展柜、储藏柜等小微环境进行储藏,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甲酸、乙酸等气态污染物含量可优于现行国内标准污染物限值。
虫害、霉菌也是危害有机质文物的一个重要因素。害虫能直接蛀食有机质载体,使文物受到严重破损。此外,霉菌能够分泌纤维素酶,加速纸张纤维素的水解。霉菌在繁殖过程中,分泌出带色的物质,使有机质文物表面出现灰、紫、棕、褐等不同颜色的斑点,影响了书画、剪纸等有机质文物的美感,也降低了纸张、字迹的耐久性。中国人民大学通过对比实验法,开展了低氧气调技术对纸质档案霉菌抑制效果、不同氧气浓度和相对湿度对低氧气调技术抑菌能力的影响、低氧气调技术对纸张性能的影响以及真实档案保管环境模拟五组实验,得出了低氧气调技术具备抑制纸质档案霉菌的能力,在氧气浓度0.5%、相对湿度30%的条件下抑菌效果较为理想。低氧气调杀虫技术原理是通过降低杀虫空间内的氧含量使害虫窒息死亡,为绿色环保的物理方法,具有普适性。
总而言之,油画、中国画、民间艺术品等有机质文物易受环境等因素影响而造成损坏,直接影响藏品的保存寿命,加速文物的老化、褪色、发霉等现象。在《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出文物保护要实现“两个转变”,即“由注重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转变,由注重文物本体保护向文物本体与周边环境、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转变,确保文物安全”。采用常压低氧气调技术,阻隔大气中灰尘、温度、湿度、有害生物、污染气体和光照对藏品的影响,将环境对藏品损害降到最低;再通过恒湿净化调控系统保障环境内“稳定、恒湿、洁净、低氧”调控,运用科学有效的监管方法,就能够很好地消除环境因素对文物藏品的损坏,达到文物藏品预防性保护展储的目的。
(作者系中国美术馆典藏员)
本文来自华纳艺术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