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冶”工人版画里的“工业记忆”
时间:2022-04-15 来源: 作者:华纳艺术网  点击次数:
近日,“工业记忆的影像叙事3354‘一冶’工人版画”在湖北美术馆举行。展览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1年“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支持计划”,由湖北美术馆主办,由纪馆长担任学术讲座,潘天寿纪念馆陈永义馆长担任学术指导,湖北美术馆副馆长担任策展人。
武汉是新中国的工业重镇,也是中国工业版画的发源地。20世纪50年代,WISCO集结各地援建的产业大军,广泛深入地开展群众性艺术创作活动。1956年,开办第一期业余艺术培训班;1959年,“工人业余版画创作组”成立;1963年,从WISCO分出“第一冶金建设公司”(简称“一冶”),在“工人业余版画创作团”的基础上,组建了一冶工人版画创作团。此后20多年持续发展壮大,带动了湖北其他工矿企业版画创作群体的崛起,共同构成了这一时期工业版画的繁荣。“第一冶金工业”工人版画是中国最早的创作群体,依托企业,长期坚持版画创作,表现工业题材和工业生活。它的产生和发展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建设成就和社会变迁的缩影。在通过影像叙事呈现“工业记忆”和“中国自信”的同时,也成为中国现代版画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次展览以湖北美术馆收藏的工业版画及相关文献为基础,展出近80件相关作品。展览分为三个部分:影像与历史、记忆与叙事、个人与时代。《影像与历史》为文献综述,通过早期全国版画展览、地方文献中的工业版画影像及相关工业绘画,呈现“第一冶炼厂”工人版画的背景;《记忆与叙事》从新中国成立后与“一冶”建设相关的代表性工业题材版画入手,同时以“一冶”工人版画代表作品为线索,展现其影像叙事特征;《个人与时代》选取了13位“一冶”版画的代表作者,他们分别出生于20世纪30年代、40年代、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通过分析改革开放后同一作者不同风格的作品,从创作手法、形式、观念等方面探讨了创作个体与时代发展的关系。一方面,系统梳理“叶仪”版画产生和发展的背景,在开放的空间中展示其艺术史的独特意义及其与当下的联系;另一方面,通过展览的形式,完善我们的20世纪湖北艺术研究体系,建立艺术史研究与展览叙事的有效联系;同时,思考和实践如何更好地利用馆藏资源作为公共美术馆,充分发挥社会美育和文化传播的作用。
据悉,展览将持续到5月21日。
本文来自华纳艺术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