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世界与匠人精神——南池子美术馆推出新展“文与匠”
时间:2022-04-15 来源: 作者:华纳艺术网  点击次数:
无限1#展望(雕塑)
在古代社会,文人和工匠是两个不同的群体。然而,谈到他们的精神,他们有内在的联系。例如,4月10日至7月9日,南池子美术馆推出的“文人与工匠”展览不仅解释了文人世界与工匠精神的古老关系,还对此做出了当代回答。就像王力可洪滨美术馆,一座历史悠久的苏式园林建筑,它承载了古人的造园理想和入世理想。本次展览展出了杨福东、王展和赵昭的近20件作品,涵盖雕塑、装置、影像和架上绘画。这些作品的到来,为这座古典园林注入了当代意识和活力。
在漫长的历史中,工匠们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明,如青铜铸造、四大发明的创造、工匠和画家们世代相传的杰作、鲁班木工的家具等。工匠文明创造了璀璨的中国传统文化。如果工匠精神缺席,整个文明中对精密与工匠、意志力与信仰、科学与现代的追求就会缺席,“工匠”的意义就会下降。在这次展览中,6米高的雕塑《有限/无限1#》呈现在庭院水池的中央。这个雕塑由不锈钢制成,类似于中国传统的假山,在它的左右两侧与真正的假山相呼应。“一个是工业生产的‘传统’,一个是道家和自然的‘传统’。雕塑上的痕迹是手工敲出来的,而中国传统的痕迹是天然的。所以在前瞻作品中可以看出文人传统和工匠传统的区别。”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崔灿灿说。至于雕塑中完整的光滑表面,它反映了周围的景观:3354传统园林的屋檐,走廊,窗棂和假山。这些场景打破了它们原有的排列,现代与传统的对话就这样形成了。
杨福东的《愚公移山》是一个46分钟的黑白图像,它源于“龚玉一山”的传说。国画大师徐悲鸿以此为题,其画作《愚公移山》成为中国艺术史上的经典。在这两个不同时代的表述中,龚宇精神也有着不同的叙事结构和生动形象。此次展览,杨福东以“龚宇一山”的故事重新诠释了这个关于毅力与信仰的传奇,以黑白影像展开了对人性与价值观变迁的诗意思考。影片中,愚公的执念和执着的劳动,如同匠人一样,再次成为当今日复一日生活中的“神话”,成为匠人精神的写照。一个愚钝的家庭,用一生的时间,慢慢地、深思地、独自地、执着地工作,在如今枯燥平庸的生活中,是如此珍贵。
赵昭的雕塑《绑在树干上的玉玦龙》将我们的目光引向更久远的历史。“玉龙”作为中国最早的动物胚胎的雏形,代表了红山文化对自然力量和体格的羡慕,也是原始先民的通灵之物和力量象征。玉龙象征着那个时代最高的生产力,是原始农业发展的象征。换句话说,从余赞龙创造的早期文化开始,技术、文明和权力的关系就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
在谈到展览的主题时,崔灿灿说:“文学与工匠”试图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中文人的生活和工匠的传统。一种是‘文人’对精神世界的传承,如文人画、文人生活,是‘文人精神’的延续,是中国文化渊源的象征;一类是‘工匠’,他们把持着传统社会对创造、生产、工艺、技术的讨论,也是中国最早对科技理性精神的认识。《文与工匠》讲述了一个延续至今的文化故事。他们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但也随着时代和语境而改变。通过技能和艺术的相互反思,他们获得了完全不同的新生活。"
本文来自华纳艺术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