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形式融合下的特色之美——谈徐里绘画的美学意义
时间:2022-04-14 来源: 作者:华纳艺术网  点击次数:
在当前艺术繁荣的背景下,欣赏者欣赏一幅美丽的画就足够了。能够给人以学术上的启迪,向观者展示一个时期的创作成果,确立书画领域的审美价值,是艺术发展的希望和目的。观察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徐力近年来的艺术创作,从他深厚的写实性绘画技法到写意性的艺术转变;从学术规范程序到艺术转型创新的探索,都能体现出他绘画里程所传达的美学意义。
徐立的绘画艺术打破了西式油画的内核,从传统的绘画精神延伸到时代的表象,是中西文化融合中的一次艺术碰撞。徐力绘画的审美取向在于,当某种绘画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审美需求时,需要通过对世界的洞察和艺术实践来开拓新视野,通过抽象、最简单的意象融合表达方式,将世界观和价值观纳入艺术创作理念,从而具有引领艺术变革的价值, 呈现出具有时代审美趣味的个性化笔法,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拘泥于传统的绘画技法,在复杂的时代艺术转型中孕育出一股清流,确立新的艺术理念。
徐力的绘画艺术以多样化的形式展现,传达了他对时代审美精神的表达。从《西藏系列》的绘画图册看,他早期的创作表现出一种独特的美学与哲学思想的结合,通过抽象人物来表达一种精神内涵,自然地将抽象的意义延伸到传统绘画领域,从而确立了艺术观在紧密交替中变化,其意义早已超越了宗教和民族,而是将人性的精神气质融入艺术之中,他的山水画在表现方式上开拓了新的思路, 从艺术的角度表现物体的分离感,把具象的山沟、烟云、树木形象化,加上个人的艺术思维,使创作自然延伸到一个哲学的高度。 他的画看起来大多是中西文化的融合,但本质上是民族文化与西方审美表达方式的碰撞。效果是把艺术放入自由和多元。当代绘画艺术在不断更新,理性系统地看待艺术特征的多样性是徐立绘画的审美取向。如今,我们面临着各种流派和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所以,一幅新颖的绘画,只有与观者无限对话,才会有真正的艺术观点和审美现象。
绘画传达的是一种精神寄托,往往通过借物抒情的方式体现在作品中。看徐力的画,也是对通过图像表达情感的方式表示兴趣。但他的山水画代表的不仅仅是精神,更是时代的审美诉求,是对未来艺术追求的一种象征和情感寄托。当人们在“风格化”的艺术展览中陷入审美疲劳时,他们会逐渐失去对艺术价值判断的敏感性,这需要对所展示的作品有一个诚实的审美取向,并重新建立对当代艺术发展的信心和追求。徐力的绘画艺术只是代表了一种精神符号,并以创新的方式反映了时代的审美需求。他的系列作品传达了“道法自然”的审美情境,形成了一种从自然境界中展开的想象魅力。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不可否认的是,徐立独立的画风和充满激情的笔法,会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无论是挖掘西藏厚重的精神内核,还是描绘江南的温柔与美丽,徐丽作品的灵魂都深深植根于自然生活。尤其是他的一系列人物形象作品,虽然借鉴了西方的抽象意识,却将中国元素与当代语境完美结合。他的画风本身具有很强的形式感,但作品的精神内核却贯穿着“笔墨”这一技巧,他所捍卫的艺术理念是中国画的元素。没有笔墨技巧的艺术往往毫无生气,更谈不上经久不衰。徐立的绘画在于他的笔墨技巧,而他对艺术创新的支持是基于他深厚的美学理论和扎实的绘画功底,所以他的作品无论艺术内涵还是视觉冲击都达到了共鸣的效果。从油画到中国画,从抽象到意象,从人物到山水,他的作品传承了几千年民族文化的精髓。无论他实践的是对中国画的继承还是对西方美学的融合,都是将笔墨聚焦于大时代背景,在激烈的艺术碰撞环境中寻求新的审美意义。
其实观察一个艺术家的艺术风格,主要还是看他作品的创意。如果展示的作品都是基于传统经验,笔墨、构图都是照搬所学,缺乏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很难发现其中的艺术价值。徐力绘画的艺术取向是从作品中剥离传统绘画程式,实现技法与精神的统一。他的作品首先体现在创作价值上。本文从艺术的角度梳理了徐立的创作历程,让观者在一个新颖的视野中认识到艺术的创新,从而用当代美学对其绘画艺术形成新的解读。通过梳理他绘画中的创作思想,在探究和分析他的作品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它具有很深的研究价值。
(作者系文艺评论家)
本文来自华纳艺术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