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医生会练“轻功”
时间:2022-04-13 来源: 作者:华纳艺术网  点击次数:
讲述人:杜,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
【我与祖国同奋进】
1974年3月,当兵五年后,我从部队退伍,被分配到北京图书馆(现国家图书馆)工作。到现在,我已经工作了四年,整整48年。俗话说,一周就是一个世纪。木星转了一圈,我和古书古画打了48年交道。现在回头看那些“立”在我手里的古书古画,太多激动和幸福的瞬间记忆犹新。
修古籍的人被称为“古籍博士”,太准确了。当我们面对一页页残破的古书古画时,真的就像医生在给疑难杂症患者治病。对发霉、受潮、被老鼠啃咬、被书虫啃食、被火烧、被酸化的各类古籍,要尽力修复和复原。我们要尽力让他们像康复的病人一样“站起来”。在分配工作的那一刻,我们都很开心。人们常说:“这些古书古画不是你的。你高兴什么?”众所周知,只有我们这些“医生”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喜悦。真的是医生治好了病人的情绪。
有时候遇到特别难的善本,我们会想尽各种办法让它们“立起来”。但如果用现在的技术无法修复,我们宁愿暂时放弃,也不要生硬的修复,很可能会让它再次恶化。我们相信,随着未来科技的发展,这个严重受损的“病人”一定会有解决的办法。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重新上架。
上世纪90年代,我接手修复一幅元代天文图。刚接手的时候只看到几百块指甲盖大小的,根本不知道它们的真面目。耐心点,不要心急。当时我已经有20多年的工作经验,已经掌握了“气功”。口罩、镊子、缝衣针必不可少;你不能呼吸,不能工作。轻轻的,慢慢的,几天后,一张一米长,二十多厘米宽的天文图出现在我们面前。经验告诉我,从每一个碎片的断裂处开始,寻找上、下、左、右的断裂处。如果断点可以对接,那么这两块应该是连在一起的。对于磨损严重,无法与其他碎片连接的,需要研究碎片上的文字、图形、线条等各种信息,根据上下文和经验进行连接。所以,要从事古籍修复工作,就要有古代文学的基础知识。
十年前,我办理了退休手续。但这十年来,我没有退休,依然坚持每天去博物馆参观。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我将传承古籍修复技艺。
本文来自华纳艺术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