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美术
时间:2022-04-12 来源: 作者:华纳艺术网  点击次数:
2022年的俄乌战争让世界大吃一惊,猝不及防。在此背景下,原定于3月26日在北京举行的首届马蒂斯画展被推迟。此外,俄罗斯和乌克兰艺术家宣布退出4月的第59届威尼斯双年展;莫斯科的车库当代艺术博物馆也停止了所有展览,直到战争结束。突如其来的战争给世界艺术领域带来的影响远不止这些。就像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故事一样蔓延到了艺术领域。战争不仅直接影响艺术活动,也直接影响艺术创作。
纽约联合国总部大楼的安理会门口挂着一幅巨大的《格尔尼卡》挂毯,是毕加索控诉纳粹德国的罪行。1937年4月26日是西班牙中北部小镇格尔尼卡的集市日。人群聚集在镇广场,德国纳粹空军无情地投掷炸弹,杀害了2000多名无辜平民。毕加索用立体派再现了战争场景,表达了他的极度愤慨。画面隐约传达着人群的哭喊声,马的嘶鸣声,炸弹的隆隆声。抽象、象征、隐喻达到以少胜多的效果。这部作品成为攻击战争带来的灾难,告诫人们千万不要打仗的最永恒的艺术作品之一。用战争题材的艺术作品反对战争。联合国作为维护世界和平的最大国际组织,悬挂着这幅寓意鲜明而深刻的艺术品。
艺术作为全面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最重要的艺术形式,以战争为其重要选项,战争孕育了中外艺术史上许多不朽的杰作。在古罗马,阿尔伯特城和罗马城是由婚姻关系联系在一起的两个城邦。为了争夺主导权,双方陷入战争。为了减少伤亡,双方都同意派三名勇士出战,而不是全面开战。19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画家达威特用这种材料创作了著名的《荷加斯兄弟的誓言》。这部作品的经典之处在于双重情感的表达。画中左边的三个年轻人义无反顾地发誓要和父亲一起出征,而右边的母亲、妻子和儿女姐妹则陷入无尽的悲伤中,直到瘫倒在椅子上。悲壮的个人英雄主义与战争意味着失去亲人和爱人的悲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成为最感人的地方。再悲壮的英气,也比不上战争夺走亲人生命的痛苦。
考察中外美术史,战争题材的艺术创作多表现战斗者的牺牲精神和英雄壮举,胜利者的欢欣鼓舞,战争的壮阔。这样的作品固然给人以胜利的信心和信念,甚至可能会产生力量感,但看多了也容易忘记战争的残酷背景。相比之下,很少有作品从平民的角度展现对战争的残酷认识,唤起人们对战争的潜意识仇恨。
西班牙浪漫主义画家戈雅创作的《1808年5月3日夜枪杀起义者》可以算是这样的作品。1808年,拿破仑的军队入侵西班牙,杀死了数千名不愿做被征服者的西班牙起义者。画家听说此事后,义愤填膺地写下了这幅杰作。夜半时分,那个高举双臂,穿着白色衣服的男人占据了画面的中心,格外显眼,但地上的烈士尸体和溢出的鲜血更是触目惊心。宝贵的生命就这样被残酷地终结的情节安排,是画家想要用来抨击侵略者残暴的最有力的武器,也是从老百姓的角度来看最生动的语言。
随着20世纪三四十年代批判现实主义文艺的兴起,下层社会的悲惨生活开始成为悲剧的对象,战争主题从英雄回归到家庭,表现出对普通人的灾难性影响。战争题材的艺术作品要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唤起反战情绪,才能更贴近艺术创作的初衷。德国女版画家科尔维茨的创作堪称典范。她的版画《怀抱着死去孩子的女人》是展现德国社会战争创伤的代表作品之一,其中母亲的极度痛苦控诉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无尽痛苦。1030101《牺牲》等作品更为中国观众所熟悉。她的作品不以色彩和宏大的构图取胜,只有一个背影和动作才能强烈打动人心。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她平民视角的共鸣。从她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战争的真实面目。战争就像一台冰冷的机器,一旦启动,它就会吞噬无数鲜活的生命,无论是女人、老人、孩子还是风华正茂的男人。这不禁让人想起戈雅的另一幅著名油画,3354 《面包》。为了不重蹈父亲被儿子杀死的覆辙,农神丧失了人性,把无辜的孩子一个个吃掉。画面中的血腥味令人作呕,让人感到丧尽天良。战争本质上不是一样的吗?不同的政治集团为了各种复杂的利益开动了战争机器,但死亡、鲜血和苦难的代价却要由最普通的民众(包括士兵)来承担。俗话说,一战灭尽骨,最终7000多万人的鲜活生命和亲情伤痛都要在人类的两次世界大战中做赌注。这是一段我们永远不应忘记的历史。
苏联卫国战争是二战中规模最大、战争最激烈、伤亡最惨重的战场。它应运而生,世界艺术史上战争题材艺术作品最丰富的国家和时期应运而生。在无数洋洋洒洒慷慨激昂的作品中,那些不熟悉的“小”题材,以平民视角描绘战争的小角度作品,比如《农神吞噬其子》 《在俄罗斯的土地上》 《无名高地》,让人印象深刻。静静躺在雪地里的军民尸体,夕阳中,地上,尸体上的西方寒鸦,身边的步枪,或者夕阳的余晖,预示着生命丧失的无限苍凉,无声胜有声。
相对于西方战争题材绘画的发展,中国历代战争题材美术作品较少,多限于中国画全景写实再现中绘画种类和工具的限制(随着20世纪油印的传入和兴起,中国战争题材美术作品开始增多)。然而,姜的《是我们啊,主》却是一部从大众化角度展示战争的不可或缺的作品。面对被日本侵略者践踏的民族灾难,江
在忍饥挨饿情况下饱含着满腔怒火创作了此画。全画不直接描绘战争场面,通过对战争造成的100多个难民形象进行深入描绘,点出了日本侵华战争对中华民族犯下的滔天罪行。遗憾的是在1943和1944年分别在北京和上海展出时受到日本侵略者的破坏而损失后半卷,但即便是残卷(纵2米横12米,原长27米)也完全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流离失所哀鸿遍野,活着的也如乞丐苟延残喘,最振聋发聩的是那位母亲双手怀抱死去孩子的无声呐喊。战争一旦爆发老百姓的生命将如草芥,画面中捂着耳朵的老人,他的动作告诉读者人们是多么厌恶这轰鸣的战争机器声。今天战争的形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虽然有了人道主义介入,但战争给人民造成的流离失所和伤亡苦痛却是亘古不变的。表现战争的美术作品为人们再现一段段可视历史的同时,杀戮、死亡、毁灭等深刻教训更应该直击人们心灵。所有这些战争题材美术作品最根本的功能应该在于向我们发出一个响亮的声音:不要任何形式的战争!
本文来自华纳艺术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