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守正创新漫议
时间:2022-04-11 来源: 作者:华纳艺术网  点击次数:
一部中国书法史,就是书法在蜿蜒的传统山野中的汹涌奔流,不仅汩汩而下,还溢出山路的滩头,不断开拓新的视野,让我们领略“黑暗中的另一个村庄”的历史。如果先贤们不注重继承传统,不尊重汉字的结体和笔法原则,就不会形成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书法传统及其规范。如果先贤们只是坚守传统,遵循古法,不敢越界,书法史上就不会有那么多个性突出、异彩纷呈的书法家,今天也不会有琳琅满目的名家题跋。
部分“现代书法”探索误入歧途
讨论当代书法发展的关键点,视角不应该纠结于是否继承传统和是否探索创新这种表面的、简单的对立,而应该聚焦于如何继承传统和探索创新这种深层的、实质性的问题。近年来,许多书法界的有识之士一直在呼吁继承传统、加强传统修养的重要性。我想他们并不反对探索创新本身,而主要是针对“现代书法”以及其他在试图寻找书法表达的新途径、新世界时误入歧途或迷失方向的人。简单来说,这种误入歧途的迷途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画人物”。这种探索的基础是“中国象形理论”。写“石”字要像石头,写“山”字要有山的姿态,写“水”字要有水流的意思,写“牛”字要像牛头。张定、黄苗子等独创了这样的实验,随后成功的也层出不穷。但是汉字的构成虽然和象形有关,但大部分都不是象形,很多字是由会意、形声字、转述等技法构成的,根本不是象形所能统一的。张定、黄苗子等老一辈艺术家都有创作,但仅限于精心编排的对联和寥寥数语的小品。有几个字就不知所措,找不到。今天,如果人们以此为书法创新之道,要么陷入用字拙劣的境地,要么陷入举步维艰的泥潭。
第二,“书法绘画”。这在“现代书法”和“学院派书法”中都很明显。比如有人曾经用“兴”这个象形字画了一个十字路口,然后用浓墨在十字路口画了两个脚印,仿佛用书法传达了一种彷徨、犹豫的感觉。再比如,有人把古代最有代表性的书法家的名字,放在一张染过色的旧纸上,用生动的临时字迹,精心编排。同时,他们加盖了不同书法家的仿印,营造出一种古味,体现了作者精湛的临写能力和高超的拼接技巧。这类作品与其说是书法创新,不如说是以汉字书写、篆刻等书法元素为构件,围绕特定主题设计制作的现代艺术作品。
第三,“乱书”。这种书法探索,如果有人用墨水笔在纸上反复书写,造成一片狼藉或者一片重叠的乱码,根本无法阅读。字的辨识度都没有了,那你还写作还是从事书法创作?这不仅违背了中国书法创作以汉字为材料在时间和空间上向一个方向推进的原则,也失去了书法通过书写之美传达感情、给人以审美享受的功能。
至于书法热潮中的各种“戏仿”现象,如追求怪诞、涂鸦“丑书”、“怪书”、“呐喊书”、“体书”等等,都是不够的。
塑造汉字书写新形象不能远离书法本体
当今书法的探索与创新,关键是在遵循书法本体审美规律的基础上尝试建构,而不是违背书法本体审美规律去炫耀。所谓“书法本体的审美规律”,是书法书写本身的规律而不是其他手段来建构书法之美。3354是个性化和艺术化的法则
自古以来,中国书法的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每种书法风格在不同书法家的作品中往往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但书法本身的书写风格和审美追求却长期不变。即中国书法始终以汉字为书写对象,无非是在笔法、笔墨风格、结体结构、布局等方面下了一番苦功,或多或少打破了审美疲劳但又符合审美规律,从而突出了丰富性。王羲之的《兰亭序》《快雪时晴帖》1001《姨母帖》等。与汉魏时期的隶书相差甚远,与先秦时期的篆书相比,是一种颠覆性的变化。唐代书评家张怀瓘在《丧乱帖》中批评他的草书说:“曹有少女之才,无丈夫之气,不贵。”但历史证明,王羲之刚柔并济的新著书风,清雅飘逸,“文风远规矩”,为中国书法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又如颜真卿中的,这是从欧、于、楚、刘等楷书中独树一帜的。重要的一点是创造性地将曲线,或内外圆的形状融入楷书,使楷书的形体从方正变得浑圆厚重,为当时的后人塑造了一个全新的楷书形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根据书法本体的审美规律进行的探索和创造。
发展和创新当代书法,首先要坚定地维护书法以汉字为载体和书写对象的基本立足点,离开这个基石,像“乱书”一样过度谈论线条构成和情感表达,故意拆解汉字,随意拼接来分割空间,像“书法绘画”一样做出只有汉字作为构成元素的现代艺术作品,都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动摇书法艺术殿堂的根基,导致书法传承的错位、断裂甚至危险。当代书法发展创新的核心,应该是以“崇尚完整”为原则,以书法本身的审美为中心,将时代审美意境的变化和自身的独特感受融入笔法、水墨画、构图、布局之中,创造汉字书写的新形象、新境界。
古人一般长期研究各种书籍和书法风格,对各种书籍的形象了如指掌,结合自己的个性和审美倾向,自然写出了具有自己风格的作品。今天有些人对书法进行探索和创新,往往不会花很多时间去学习和研究书法经典。而是在书法日益展露的背景下,吸收和利用西方“现代派”抽象艺术的理论和经验,以独特的方法肢解和颠覆以汉字为载体的书法基础,以达到哗众取宠、吸引眼球的目的。沈鹏在几年前写于《书议》。
中谈书法现状时特别指出:“认为书法已经是陈旧的货色,必须用新形式赢得观众,彻底推倒重来,这种认识是肤浅的、模糊的。”为此,他提出要“警惕表面的热闹竟可能成为消解书法的异化势力”。这应该引起书法界足够重视。 书法不仅要“练”还要“养”
书法与生俱来即与古老悠久的中国文字结伴而生并相伴而行。作为一种兼具实用价值和审美特点的书写符号,书法既与文字及其所内含的文化意蕴互为表里和相互为用,又具有久远的历史和深厚的积淀。可是,当毛笔被硬笔所取代,进而伴随社会演进和科技进步,电脑和互联网普及步入“无纸化办公”时代,文字由书写变为打印、书信和文件由纸张传递变为网络传输,书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功能已经几乎消弭殆尽,取而代之的是书法的专业性和艺术性大为增强。书法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门类,之所以受到相当一部分人民群众的欢迎,易于学习入门且具有修身养性作用乃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当书法的专业性和艺术性被突出显现以后,特别是当各种展览成为书法主要呈现方式以后,关注“如何写”已超出“写什么”,注重书法点划、结体、墨气和布局等形式美感和艺术趣味,日益成为书法比拼的主战场。这样做的结果,是对书法基本功和艺术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不是相反。
从具体书写技术看,书法与写字表面相似,实质远非一事,正如酒与水都是液体,却是不容混为一谈的两类不同性质的物质。书法看似简单易学,其实深奥难测,绝非一看就懂、一学就会的艺术。绝顶聪明能干之人,给他一本名家法帖,也不可能一临便佳、一写就成,其间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临池不辍,反复揣摩体悟的磨练,以至手腕形成熟能生巧的“肌肉记忆”,心中储存许多“成竹在胸”“随机应变”的底本和方案,才能真正跨入书法的山门而探幽览胜并得其奥妙。由于书法学习需要一个经年累月甚至旷日持久的以古为师的漫长过程,加上古代书法先贤锤炼打造了众多难以逾越的碑帖经典高峰,因而“以古为法”“尊古为师”“厚古薄今”“颂古非今”等观念和做法,在书法领域不仅根深蒂固、深入人心,而且大部分习书者和书家皆循其道而行,取得功成事遂的效果。
仅以点画线条这一书法最基本的构成因素来说,只有多年勤学苦练,才能笔法精熟,破空杀纸,做到笔笔精妙而富有内力。一些习书者练了三五载,字的模样看上去不错,便以为线条功夫没什么了不起,主要在结体形态和布局变化上用心竭力。等用功八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以后,自己对线条质量有所领悟和感受深刻了,才觉得需要在点划精到和精深方面补课,而此时往往为时已晚,多年习惯动作常常已难以纠正。进而言之,好书法不仅是“练”出来的,还是“养”出来的。这里的“养”,就包括对书法艺术和传统文化的长期优游涵泳与体味玩索,包括对审美品位和人生修养的不断熏沐陶冶与淬炼升华。许多书法家勤奋异常,矢志攀登书法艺术高峰,最终却停留在半山坡徘徊不前,除了天分和才气等不够外,基本功不扎实,整体审美品位和文化修养跟不上,难以行稳致远是其不可忽视的原因。
因此,当代书法发展,尤其需要艺术家真正沉下心来,潜入书法古老而悠远的深山,在传统经典绵延起伏的峰峦中发掘浑朴玉石,然后匠心独运琢玉成器,创造和化育出一种扎根传统而有时代风貌、古韵盎然而具个人风采的书法新形象。
本文来自华纳艺术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