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书法难懂 展览也难做
时间:2020-06-22 来源: 作者:华纳艺术网  点击次数:
书法是一种绘画
近十年来,随着现代书法在中国的频繁展出,现代书法领域引起了艺术界的关注。当然,在2000年,随着对黄山水画的重新认识,书法线条在他的山水画中的价值也成为一个讨论的焦点,并给出了一个书画结合的案例。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书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哪里呢?只有零星地看日本井上靖国神社,不能连接书法形式的历史,也不能转移到我们对现代书法的进一步认识。黄的画也是如此。如果不了解书法是如何淡化绘画的语义描写的,就不会促进现代中国画的发展。
像碑文那么大,像碎片上的几个字那么小,为什么书法家会反复回味而不肯放弃呢?至少从东汉赵翼《非草书》中,我们可以看出书法已经成为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形成了一个类似于书法专业探索的书法家阶层。虽然当时的书法家都把书法作为一门艺术来对待,但后来的书法理论把书法引入了艺术形象和文化阐释的体系。例如,在《六朝书论》中,书法的书写过程和笔法都是以比兴的方式来描述的,形成了一种特定的书法对象的抽象联想。书法象形文字和比兴图像从那时起就牢固地建立起来,使它成为一种完全不同于其他种族书写的中国书法。因此,每一幅书法作品都形成了具有这种审美要求的相应技法。它并不像其他种族那样停留在美化文字上,而是一幅书法作品,甚至是残留纸张上的文字,都可以被反复观察,以看到某些笔画所呈现的视觉效果。这些效果既有空间形式,也有对墨水的兴趣。好书法的一些美妙的笔画可以从一部分画到另一部分,从开始到结束。
在书法家的书写实践中,许多相同书写内容的作品经常被反复书写,除非是在特殊状态下的特殊效果。例如,被称为“世界第一行书”的《兰亭序》,是王力可西直书,不能写其后的第一个效果。这个传说是真是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表明了书法创作与心理之间的重要关系。书法看起来像人类,而不仅仅是书写。在六朝的书籍理论中,论述了书法的心理表现和书写作为汉字工具的区别。所有后来的书法评价术语都表明,虽然书法是抽象的,但所传达的书法形象却一点也不抽象。例如,当我们学习书法时,老师总是告诉我们书法不应该太甜而应该太苦。这种苦味和甜味还不是味觉的联觉。甜蜜的意思是“太漂亮了”。书法的“甜”包括书法线条中的生活态度。为了使书法线条像逆水行舟一样不太流畅,书法笔画应该“不流畅”。虽然中国文学和戏剧在悲剧方面并不发达,但书法线条已经上升到类似悲剧的意境,这是文人士大夫对书法表达的要求。随之而来的书法美学都承载着这种人生态度,从而形成了对书法感兴趣的关键词,如书法不仅要有不朽和清洁的精神,还要有忧郁甚至苍茫的精神。这套书法的高品味要求远离“时尚之美”。然而,在笔墨中如何点画和如何转脸的技巧都是基于这种对生活的态度来寻找它的表现力。因此,书法史和书法批评史告诉我们,书法不像看字那么简单。相反,为了达到上述高层次的兴趣,书法只是说“美是普遍的”。在对待生活的态度上,即使面对困难时有冲突和牺牲,也不会随波逐流。这是书法发展的最重要线索。这条线索通常会让汉字看起来很好,而书法则完全不同。说中国书法史是文人书法史(包括民间书法作为文人书法在碑学中的运用),而不是文人书法的亭体,也是基于这样一部书法史和书法批评理论史的一个历史事实。
也就是说,当我们讨论书法时,我们不能把书法当成书法。当书法由此成为一种艺术对象时,首先我们以书法批评文献为出发点,然后在书法批评史的不断发展中形成一部书法史。然而,在现代批评理论的指导下,现代书法形成了书法和线条如何从字形中产生并使这些线条成为语义本身的创作方向。这一现代书法理论的建立,实际上发展了传统的书法批评理论,也瓦解了传统书法作为文字、形式和意义的统一。它成为了一个可以分离汉字并在当地发展的部件。因此,无论是有字形还是无字形的现代书法都是在这样的理论层面上得到提升的。我在1994年出版的《理解现代书法》专著的副标题是“向现代和前卫艺术过渡中的书法”。以上关于传统书法向现代书法发展的论述,属于向现代过渡的书法形式。在这样的转变中,讨论的话题也朝着书法线条所释放的内容(事实上,形式本身的内容空间)发展。例如,乐新龙会反复观察《梦魇》作品的线条强度和气场,或者他会觉得在某些点上,例如,如何移动得更快或如何在某些地方更有力地转动前部可能会得到更好的分析。如果他真的看到任何不满,他可能会重新创建这个内容进行比较和选择。从不朽精神的角度看,黄建国的《天眼》在创作过程和满足感上是没有底线的。我们期望这部作品中的几笔充满活力,没有任何人为的痕迹,但如何达到这一水平还需要反复做。只有书面的结果会告诉作者他是否已经达到或他是否会继续写作。然而,如果黄的“书”需要在最后一笔竖起时更加连贯,它也可以重新创作。如果没有尽可能成功,可以重复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更多次。
如何进行书法审美教育
现代书法的形成将减少文字的语义,使其线条更加突出。这是传统书法批评理论发展的结果。中国画如何引导书法线条?书法是绘画的理论。在六朝书法理论发展成熟之后,它本身就成为后世绘画理论的核心。文人画就是在这样的传承中发展起来的,所以山水、花草成为书法绘画的主题。例如,画枯藤是因为枯藤能更好地表达书法的线条。在这种绘画中,如果你不懂书法线条,你就无法理解这种非叙事性的图画。人们想看到特定的鸟,或者山上的亭子或行人。这些都不是从文人画发展到现代的表达方式。用这样的语义来吸引观众,实际上为萧提供了非专业的画面娱乐,并没有培养或使这些观众失去观看台词的能力。然而,无论是直接面对书法或书法绘画的线条所激起的情感,都需要专业素养。专业素养越强,共鸣就越强烈。
当书法被纳入美育课程时,尤其是在中小学,这些课程将立即面临问题。如果没有真正的书法教育,你学的书法越多,你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就越少。因为目前的书法审美教育是在写好汉字的层面上,写汉字的反面会导致对“丑书”的不理解。你知道,书法家在违反规则的方向书写他们的字,由此产生的字形变化是正常的,是艺术个性的表现。因此,没有书法历史背景的观众会批评书法家的书法作品?这种荒谬的事情经常发生。因此,鉴于目前书法审美教育的现状,遵循传统书法成为艺术的历史传统,与其简单地教授书法,不如将书法史的鉴赏纳入课程,将简单的书法书写转化为书法史的沉浸体验。这种体验可以用在学校的课程中,也可以用在美术馆的公共教育工作坊中。目的是让人们了解中国书法史,这比现在写好书法重要得多。从古代到现代,电脑打字早已解决了写作的困难。如果你不知道书法的历史,你欣赏它的乐趣就会减少,你甚至会尽力否定好的书法作品的特征。这一弱点需要通过今天的书法教育来解决。
本文来自华纳艺术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