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画里潜藏的性情
时间:2020-06-03 来源: 作者:华纳艺术网  点击次数:
北宋画家郭在《林泉高致》中说:“说话的人说右军喜欢鹅,他的意图是反过来。例如,一个人写一支笔,然后转动他的手腕形成一个角色。过去人们常说,擅长读书的人擅长绘画,这意味着他们可以用钢笔代替手腕。”一个好的书法家之所以还能画得好,是因为王羲之通过仔细观察鹅的转动,在书写中体会到了手腕运动的诀窍,从而达到了“转手腕,用笔不耽误”的目的。这个故事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很好的故事,它揭示了古代艺术家善于利用动物形象来达到他们在艺术创作中所追求的生动而有意义的精神状态。
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古人在评价书画时,往往会提到物和人。杨雄《法言问神》在汉代说:“言语发自内心。书籍,心灵绘画。”由此,唐代的刘公权提出了“正其心,正其文”的思想,将人格、伦理、书法联系起来。在此基础上,明代的项木说:“性格不同,性情不同,中风动,邪正自形。”书画之美反映了藏在笔墨背后的人格之美。
沿着这条思路,我漫步在国家博物馆的古代书画展厅,寻找美的痕迹。
宋代职业画家特别注重写实
“吴派”领袖有一个好朋友华中府,他拥有一座当时苏州文人所景仰的园林。他在花园里建了一个名为“真品斋”的书房,收集了他一生的字画收藏,每天静静地坐着。文徵明被它迷住了。当他有空坐在这里聊天时,他很自然地不得不写下来,把书房留在纸上。
今天,在国家博物馆的古代书画陈列馆里,15世纪文徵明创作的《真赏斋图》静静地陈列在一个玻璃陈列柜里,等待着迎接21世纪的参观者。据报道,他将《真赏斋图》分两卷保存。这幅80岁的油画在上海博物馆。《郭波》是八年后他又写的一卷。展览工作人员特意放大了部分画面,并在书画两个展览部分之间的过渡处以展览墙的形式竖立起来,这也表明中国书画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幅画是同源的。
从中国艺术发展的脉络来看,大规模的书画创作始于魏晋,至隋唐达到第一个高峰。从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卷》中的园林树木到唐代李思训的绿色山水画,它们已经完全回归到了原始的自然状态。通过五代的传承,宋代迎来了山水画的又一个高峰时期。宋《辋川图卷》基于王伟《辋川图》。这幅10米长的卷轴描绘了唐代诗人在长安郊区隐居的地方的周围风景。虽然整幅画是水墨画,但山谷郁郁葱葱,云和水在飞舞,这显示了无名画家强有力的笔墨技巧。
宋代出现了宫廷画院,在山水画方面成就突出。花鸟画崇尚自然,人物画注重生动。虽然“文人画”在元代盛极一时,但由于赵孟頫的倡导和实践,宋代职业画家并没有因为朝廷不重视现实主义而忽视强调现实主义的传统。著名水利专家任仁发在元代被朝廷提拔为治通惠河都督,他在公务之外创作了一幅鞍马画,成为此次展览的亮点。《饮饲图卷》画有九匹好马,一个和尚,一个牧马人和三个喂马人。这幅图记录了元代皇家赛马社的日常工作。马的造型精确,轮廓细腻,展现了唐代以来画家成熟的鞍马绘画技法。另一幅“文人画”始于唐代王维,五代董源承袭,北宋苏轼首创
明朝沿袭了宋元传统,并继续发展。明初画坛为“浙派”所控制。到了明朝中叶,“文人画”再次繁荣起来。以苏州地区为中心的“吴派”在沈周、等人的引导下蔚为壮观,成为压倒宫廷绘画的潮流。然而,在职业画家中也有许多优秀的作品,如《竖轴《宪宗调禽图》,描绘的是明代朱见深在御花园里玩鸟的情景。这幅画中的两棵古老的梧桐树被画家故意“压制”,以突出皇帝高贵的身体。虽然树的形状缩小了,但它是独一无二的。树下,汤显宗戴着一顶帽子,穿着普通的衣服,正在逗弄一只被一个太监双手关在笼子里的小黑鸟。然而,这幅画的焦点不是这只鸟,而是汤显宗戴的帽子。据考证,这是一顶由元代帽体演变而来的帽子,有“胡夫”的遗风。
从绘画到晚明,苏州的文化语境逐渐弱化,并转移到——南京和上海。董其昌在文人山水画中找到了一条新路。一时间,以他为首的松江学派占据了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南京在清朝中叶之前一直被“金陵画派”所统治。只有来自绍兴的徐渭表达了自己的精神,继承了苏州陈春的写意花鸟画,进一步完善了写意花鸟画的风格。
明清时期,朝代更迭,天崩地裂。明清时期,大批文人画家逃往山区,坚守汉族正统意愿,形成了一个“顽固画家”的艺术群体。其中,八大山和后来出家的石涛为中国绘画增添了非凡的光彩。展厅里有一幅《游鱼图》八大山人的画。在照片中,有一大片空白区域,一条小鱼在上面游动。鱼脊是用笔画出来的,贯穿头部和尾部。鱼眼呈椭圆形,靠近上眼窝,中间点缀着浓墨,这是八大山人早期“白眼向人”的象征手法。底部的一些水生植物和两条小鱼突出了顶部白鱼的孤傲感。
傅山的《丑陋的书》实际上是整理的书圈
从明代到清代,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全面发展,出现了区域性画派。本次展览以明清书法为主要力量,从中可以看出明清书法家对宋元书法的继承和蓬勃发展。
明初,书法直接承袭元人,遵循古人之法。虽然从明朝开始,朝廷就把“太阁体”作为朝臣奏折的标准书写模板,这种格式在大江南北盛行。然而,中期以后,丁格的浪潮被掀起,书法家强调了铁血的本义。吴中苏州再次成为书法创新的发源地。其中以朱云明、文徵明、王充最为著名,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武门蜀派”。在后期,图书界有两种倾向。董其昌在审美趣味上力求洒脱飘逸,而黄道周、倪等书法家则以其雄健独特的风格著称,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特征。明清时期,傅山提倡“丑书”,但实际上他是为了追求一种强烈的奇特的视觉效果而提出的。
清代中叶,“扬州画派”的艺术追求受到早年生活在此的石涛的启发。他用书画画,用画还书,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方式。金农《隶书周日章传轴》是这次展览的特色。在整个展览中,法国和汉代的石碑被考虑在内。墨水的颜色又黑又重,而且看不到笔画。它被称为“漆书”。晚清时期,大量考古发现导致碑刻和印章的繁荣,书法研究的消失。这导致了书法的复兴,并影响了现代大师,如吴昌硕和齐白石。
在《庄子》有一个“脱板薄”的故事:宋袁俊想画画,召集了所有的画家。他们是
国家博物馆的古代书画展览以时间轴为主线,将52幅珍贵的书画作品分为三个单元,系统地展示了宋元以来中国书画的发展。其中,宋代佚名的《辋川图卷》和元代任仁发的《饮饲图卷》是第一次全卷发展,实属罕见。许多著名的作品如文徵明、董其昌、王铎和傅山也值得一看。
书法方面,有赵构《草书七言绝句团扇面》、赵孟頫《行书致张景亮信札册》等。其中,南宋开国皇帝赵构,起初学习黄庭坚、米芾,后潜心研究“二王”,努力工作。他声称“50多年来,这不是一个重大利益的问题,而是一个文字和墨水的问题。”这次展出的扇子是他闭关后写的,是他晚年的杰作。此外,关于谁是清代康熙帝和甘龙更好的书法家还有很多争议。这一次,全国博览会特别选择了同样的主题,展示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册由两位皇帝抄写的——祖父楷书,而孙子的行书则是美丽而端庄的。观众对谁赢有最终决定权。
本文来自华纳艺术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