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犹有展生笔——展子虔《游春图》赏析
时间:2022-05-03 来源: 作者:华纳艺术网  点击次数:
隋展子谦尤春图(本地)4380.5cm真丝手工卷色镶嵌
故宫博物院藏品
世界上还有钢笔,
佛事无量烟寒。
我害怕花会飞,蝴蝶会散,
明天看窗户一百遍。
这是北宋大诗人、大书法家黄庭坚看了詹子谦的画后写的一首诗。是对比他早500年的大画家的褒奖和评价。
詹子谦,渤海(今山东阳信)杰出画家,生于北齐北周,入隋(约545-618)。画佛道人物、亭台楼阁、山水、车马等。人物画,画法很精细,然后用色彩晕染,充满生机和意趣;山水画,写远近山川,有趣;描写车马奔腾,狩猎,各有飞扬的样子;他的画不仅看起来像笔,而且还有画外之情。隋朝时在帐中任大夫、首席,受到隋文帝隋文帝的高度重视。他在长安和洛阳的寺院里画了很多壁画,可惜都不见了。然而,在绘画史上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的并不是他的寺庙壁画,而是他的青绿山水画。
我们知道,隋唐时期的山水画虽然是新生事物,但是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就,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的画家。作为早期文人画的重要成果,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山水画逐渐脱离了作为人物的背景,以其独特的高远观点获得了相对独立的“传神”音赏。只是当时的表现手法还不是很成熟,尤其是人物与风景的比例关系,空间远近的透视,树木的形态处理等。仍然是幼稚和不协调的。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指出:“魏晋以来,名满天下的人都可以看到!画山川时,群峰如犀,或水不能淹,或人比山大。率皆附树石,映地植之,故若伸臂指。”
詹子谦的山水画,从思想上看,似乎与魏晋文人画无关,但从技法和表现手法上看,却是魏晋文人画的发展,因为他推动了山水画形式的圆润和成熟。可以标注的是他的不朽名著卷《游春图》。
103010是一幅绢本彩卷(尺寸:43 80.5cm),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这幅画是詹子谦唯一的传世作品,是现存唯一一幅能看到隋画面貌的画卷,也是迄今为止最古老的中国画山水画卷。作者用浓绿的色彩生动地描绘了明媚的春光和文人雅士在青山秀水中纵情游乐的情景。画上,温暖的春风轻轻拂过湖面,清澈的泉水溅起细密的浪花,杂花生树点缀着山野郊区和林平的村落;绯红的桃花散落枝头散发着醉人的清香,与绿树青山相映成趣;堤上曲径通幽,通往茂林深谷,三三两两的行人在春日赏花,有的骑马,有的静立,有的与湖中央船上的仕女遥相呼应。远处,高烟云雾缥缈,青山白云相映,仿佛置身仙境;绘画,为春天的游子和绘画的观赏者展开了无尽的垂直空间。
从技法上讲,这幅画用笔细腻有力,色彩鲜艳生动。山川中的云和树用细线描摹,山石不用笔描绘,表示“空钩无疵”;为了强调青山绿水的明媚风光,绿色的应用突出了绿色的主调,部分部位用金线勾勒,给人以光彩明亮之感。人物直接粉染,是装饰工匠。树木特写的画法不再是“伸开胳膊,用手指指着”,而是越来越写实。远山上,花青作苔点,开苔初声;然而,苔藓斑点的形状没有符号化,很像一簇簇小树。画的马虽小如豆,但细致入微,形式呈现。值得注意的是,这幅图中的山水树木和马匹的比例比六朝时更加合理,远近的透视关系也处理得很好。渐行渐远,画面空间感加强。它不再是作为背景的风景,而是一幅独立的绿色风景图。这些都对唐代李思训、李昭道的绿化景观产生了重大影响,詹子谦因此被誉为“唐画始祖”。103010的藏品鉴定一直是以隔着水的黄绢上宋徽宗的签名为依据,而这幅画确定是詹子谦的笔迹。虽然比隋代壁画中的山水画略成熟,但确实反映了早期独立山水画的风格,与记载相符。今天,我们能看到这一卷,我们还要感谢张伯驹的丛璧先生。正是他早年收藏的执着和晚年的慷慨转让,才让这千年的名声永不散去,永远流传。
(作者为安徽省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小为研究会副会长)
本文来自华纳艺术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