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朱布白从印来——我与梅生老先生的一印之缘
时间:2022-05-03 来源: 作者:华纳艺术网  点击次数:
赵梅生篆刻
目前,就陕西而言,年龄最大的书画家是赵梅生先生。王先生出生于1925年。他今年98岁了。但冉老师依然充满大爱,充满活力,思维敏捷,优秀作品不断,可谓画坛名副其实的常青藤。
王先生是享誉全国的著名花鸟画家。曾多次在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国家画院举办个展。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王先生的30多幅主题绘画作品。此外,他的书法是复杂和独特的在古拙。著名书法家田树理先生20多年前曾撰文《赵梅生及其画家的书法》,对他的书法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他的书法“应视为书法的新品格”。
进入21世纪后,这位充满激情、痴迷创作、对艺术追求永不满足的老画家突发奇想,开始迷上篆刻。据说,赵梅生挥剑的动机是,他觉得手头近百枚印章对于他自己的绘画风格来说是不够的,尽管其中不乏名家之作。专攻花鸟的王先生也是山水人物,是自学成才的艺术家。一路走来,凭着对中国写意美学的高度理解,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天真、质朴的写意绘画风格。但是每一件作品完成印刷的时候,总觉得手头的印章样式不足以搭配作品的风格,总觉得印章的样式正式多于浪漫。顿时,我突发奇想,想刻一批适合自己绘画的,能体现自己绘画风格的印章。于是他开始了自己的篆刻生涯,刚开始就一发不可收拾。这几年来,通过我不懈的努力和苦心的思考,我边学边改,来回打印了200多个方格。此后,画作上不仅盖了自己喜欢的印章,《老梅凿石》这本书也于2014年由《中国艺术家》杂志正式出版,其中刊登了100多枚赵梅生的印章,一时引起篆刻界的关注。
2007年,我有幸得到了他专门为我刻的一枚四厘米见方的印章,我一直珍藏着,一直用着。
我和赵梅生是同宗,从小就喜欢书法。再加上我对老公的敬佩和尊重,自然很快就认识了。王先生平易近人,不做作,思维敏捷,性格开朗。因为这种特殊的融洽关系,大自然很快就成了一个被遗忘的朋友。老先生不仅称赞我的书法,即使坐在轮椅上也坚持参加我的书展,更多的是鼓励和鞭策年轻人,这让我很受用。
我记得那是2007年的夏天,我在报社工作。有一天,老先生托人约我见面。见面的时候,我们万万没想到的是,他亲手为我刻了一枚印章,送给了我。印章是用最好的巴林钮扣制成的,印章是“朱郭亦舒”。当时我喜出望外,一直在说谢谢。仔细看这个大印章上的四个大字。“国”字是大篆,“诸”字是小篆,“舒”字是草书,“易”字在篆书之间。一看就是画家干的。这让我想起北方有个性的画家,往往从实用的角度去审视和布局印章,强调印章盖的效果和朱砂红的轻重。很多画家不讲究什么流派,什么刀法,更注重规矩的布局,独特的独创性,比如石碌画,印刷。此方印中“书”字为草书印,是基于条规中“分朱不白”的需要。显然,老先生在印稿的布局上下了很大功夫,而这枚印章也充分体现了老先生一贯的自然、朴素、浪漫、创新的个性和画风。
转眼十五年过去了,这枚印章被我小心翼翼地保存和使用着,并将永远珍藏。
本文来自华纳艺术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