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妙用部首与移位换形
时间:2022-05-01 来源: 作者:华纳艺术网  点击次数:
草书除了一般的简化和简化外,还有两种特殊的“规定动作”,一种是部首的有规律简化和在此基础上的多代组合,另一种是整体结构中某些字的草书移位和变换。
我们来看看草书的特殊规则。
草书部首的规则简化是在草书成熟定型之前,以及战国、汉初等各种书体的草书过程中,经过无数次尝试和选择而逐渐形成的习惯做法的结果。当一个部首是草书时,就会形成一种或几种书写风格。在后期的草书书写中,书法家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和书写习惯有选择地使用。
民国时期,于右任先生推出了“标准草书”方案。他在确定“易认、易写、准确、美观”四个标准的基础上,对只有一种写法或多种写法的偏旁部首确定一种写法作为标准,使草书偏旁部首实现了多代的特点,极大地方便了学者学习草书和观察者认识草书。于右任总结的一系列草书部首被赋予一个名称,叫做“草书符号”。
比如隶书和楷书中的“得”、“都(杜)”、“将(江)”、“府(福)”等字的右半部分是不同的,但草书是用同样的草书方法完成的。换句话说,这些部首共用同一个草书符号。
我们来看看草书结的位移和顺序变化的情况。
汉字的部分草书法旨在达到透笔减笔的目的,同时也适度符合手腕的生理特点,对篆书和隶书的偏旁部首或笔画顺序进行了大胆的改变。比如“华(Hua)”的草书法,就是先写篆书、隶书、楷书的上半部,也就是“应”字部分,再从上到下写竖字部分,然后再回到中间写原来下属部分的内容,也就是两个横画,把原来属于中间部分的两个十字写在字的下半部。
例如,王羲之、怀素、孙、曹的《华(Hua)》一书就与隶书作了比较。
以上是《结体》对草书特点进行分解后做出的总结。很多时候,草书符号的运用和草书的简写,并不是简单嫁接的独立应用。其实在草书的学习和创作中,草书的简化字和草书的偏旁部首都是在合理的范围内综合运用,达到整体的变化。
比如“异”字,就是把上面的“天”字缩写成“”,属于草书符号的运用。然后,写“宫部”段的上横线(有的书法家写为长横折,贯穿下一笔),在此横画下简单地写原十字图案的两条平行的短竖线,即可写“宫部”段的下横线。最后将贯穿隶书中间的竖画与下方的左手画合为一长笔,右手画(或点)完成。王羲之在《今草》中的书写,在上横线下方做一个带“点”和“撇”的短横线,书写速度更快;孙草法是在和之间;清新于曹,将上半部分简化为顺势两点,下半部分贯穿下横画的长笔画,而不是在完成最后一幅横画后将这一笔画写在左边,而简洁则省去了与横画穿插的曲折。
虽然行书也有以点代画以求简洁的特点,笔画主要采用连写来增强书写速度,但在部首和结构上与楷书相比没有实质性的变化,所以不会出现明显的部首缩写和多代,一个字的部首和笔画也不会有明显的位移。这个我
本文来自华纳艺术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