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非遗学学科建设迈出关键一步
时间:2022-05-01 来源: 作者:华纳艺术网  点击次数:
启动站点
前天下午,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所召开“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教材”编写线上启动会,发布了全国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跨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的最新建设进展。系列教材编写工作的启动,标志着我国非遗学科建设迈出了关键一步。
本世纪以来,以冯骥才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学术界发起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对中国庞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调查、整理和保护,并为迅速衰落的传统村落建立了一批文化档案。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已基本摸清了无形资产底数,10多万项进入国家四级(国家、省、市、县)无形资产名录。进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代表人数居世界第一。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知名国家。在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全球共识和行动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实践经验和理论体系,走在世界前列。
然而,如此巨大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财富却难以保护,非物质遗产是一种活的存在,缺乏可借鉴的保护经验,在市场上容易受到利益的驱动和影响。没有一整套科学的保护标准、方法和体系,没有相应的专业人员,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会失去本来的面目,就会再次流失。
因此,冯骥才提出了“科学保护是基础,人才培养是关键”的观点,明确提出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设置为独立学科的建议。他的建议受到高度重视,一系列措施相继出台。2021年3月,教育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增专业名单。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所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的重要场所,有着20多年的保护经验和学术积累。率先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跨学科硕士申请。2021年10月,中国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跨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落户天津大学。这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才培养进入了高层次、专业化的新阶段,也标志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从“抢救性保护”进入了“科学保护”的新阶段。
教材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意义。冯骥才说:“教材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和原则,决定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才培养的质量,影响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败。”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所召开“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教材”编写启动会,推动教材编写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天津大学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教材”编委会正式成立。冯骥才担任该系列教材编委会主任、主编。潘鲁生、向云菊、李源、顾钧、方明、唐嘉璐等12位专家担任编委会委员。目前第一批教材《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论》《民间文艺学教程》1《传承人口述史教程》已经编写完成。
据悉,“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教材”适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领域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力求覆盖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的主要领域,填补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空白。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所教研室设立了教材编辑室。第一批三册教科书将在今年内完成,并可
本文来自华纳艺术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