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宜昌博物馆:溯源峡江文明 体味巴风楚韵
时间:2022-04-19 来源: 作者:华纳艺术网  点击次数:
长江三峡举世瞩目。宜昌古称夷陵,素有三峡门户、川鄂咽喉之称。“峡中满是麻子,山平水阔,城浮。”郭沫若曾吟咏峡江和宜昌城的风光。今天,宜昌是一座现代化的文明城市。如果你想探索遥远的峡江文明和独特的巴楚文化,不妨去宜昌博物馆。
宜昌博物馆是一座集历史、自然、民俗、古建筑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是湖北省乃至中部地区市级博物馆中规模最大的。宜昌博物馆主体建筑面积43001平方米,展览面积12988平方米,各类藏品58727件(套),其中珍贵文物1623套、2555件。
神秘文明从远古走来
走进博物馆大厅,一幅顶天立地、气势磅礴的巨幅浮雕映入眼帘。两岸青山相对,一湾碧水奔涌向前。山川之间,“峡满苍天”四个大字令人心动。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江文明自古就有。通过博物馆内的“开鸿蒙系统”、“古西陵”、“巴楚夷陵”、“千载峡州”等展览,从地质演化、恐龙时代、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等方面揭示了这片土地的历史。
大约在5.4亿年前,地球上短时间内出现了一系列与现代动物形态基本相同的动物物种,被称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宜昌博物馆展出的角毛藻化石可以追溯到5.18亿年前的寒武纪早期。是清江的一级支流。近年来,科学家在宜昌长阳发现了大量清江生物群化石。加上80年代发现的云南澄江生物群,正处于动物物种爆发起源和进化的高峰期。在清江生物群的4351个化石标本中,已分类鉴定出109个属和种,其中53%是以前从未记录过的新属和新种。
生命的进化就像长江。在宜昌博物馆“自然选择”展区,可以看到中华鲟和白鲟的标本。中华鲟是自然选择的奇迹。它们与恐龙生活在同一时期,在地球上延续了1.4亿年。它是现存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中华鲟是一种大型洄游性鱼类,生于河流但长于海洋。从幼鲟游入海中,到成年鲟鱼返回长江繁殖后代,至少需要10年。由于工业发展带来的生态环境变化,中华鲟数量锐减。1982年,中华鲟研究所成立,采取了全河禁渔、科研用鱼限捕、中华鲟放流等一系列有效措施保护中华鲟。近年来,中华鲟的数量开始上升。然而可悲的是,比中华鲟更早出现在地球上的白鲟却在本世纪初被宣布灭绝。在宜昌博物馆,人们可以看到白鲟的仿真模型。鲟鱼之死提醒世人,保护长江任重道远,人与自然应和谐共存。
人类的出现要比这些远古生物晚很多。约19.5万年前,宜昌长阳出现了来自长阳的智人。在馆内一个长满青藤的山洞里,陈列着长阳人的牙齿化石和长阳人的头部复原雕塑。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越来越复杂的石器显示了人类手工技能的发展。1米多高的“太阳人”石雕反映了人类越来越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太阳人”石雕于1998年在宜昌市秭归县东门头市北溪文化遗址出土。石雕正面以简洁的线条描绘人像,身体两侧是星星,头顶是灿烂的太阳。这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太阳图腾崇拜遗迹,为研究原始宗教、艺术、文化和社会性质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太阳人”的原始石雕现在在哈勃
宜昌是早期巴文化和楚文化的发祥地,两种文化在这里交汇、碰撞。在“巴楚夷陵”、“凤庆三峡”等展区,丰富的文物展示了此地独特的历史风貌。
发现长阳香炉石文化遗址的清江流域,被学术界认为是探索早期巴人起源的重要地区。由于古巴人崇拜老虎,并把它作为图腾,所以土家族人仍然继续崇拜白虎。宜昌博物馆陈列了许多不同年代、形状相似的虎扣。柯羽是古代军队中的一种乐器,可以用纽扣挂起来,用槌子敲响。在军队中主要用于指挥进退,也用于礼仪庆典、大型集会、祠堂祭祀等活动。边宇从春秋时期开始流行,盛行于战国秦汉,后逐渐消失。因为巴人崇拜白虎,所以传入时巴人沿袭了巴人的形体和音乐功能,同时对巴人进行了改革创新,以虎为钮,祈求虎神保佑。
宜昌秭归是楚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屈原的出生地。楚文化在宜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覆绿锈的“褚记”铜钟是宜昌市博物馆的珍品。2012年,柏杨工业园建设过程中,发掘出12个雍钟和1个青铜鼎。其中一口雍钟上刻有铭文:“楚纪宝钟边孙仪赠岳父,万年福报”,意思是制钟者名为“楚纪”,后由楚纪的孙子赠给他的公爵(君主),万年福报。这件永中是我国首次发现的西周时期刻有“褚记”铭文的楚鲍国钟。经专家组鉴定,宜昌万福脑遗址出土的青铜鼎、青铜编钟、铭文和陶器属于西周中晚期,是楚文化考古的重大发现和突破,填补了早期楚文化研究的空白。
历时9年,于今年年初展出的春秋木鼓建筑,被誉为“中国第一鼓建筑”。103010年有“建鼓”的记载。唐代孔英达解释:“建,立,击鼓以战。”古代军队打仗,要立鼓指挥进退。鼓也用于盛宴。鼓的构造是木制的,所以不容易保存。所以,今天出土的先秦时期的鼓建筑,大部分只有一个底座或木杆。1997年,在当阳市出土了宜昌博物馆的鼓。因为整个鼓是用金丝楠木做的,而且保存环境很好,是国内唯一保存比较完整的。
此鼓髹黑色底漆,施红色变形窃曲纹,楚文化特色鲜明,对研究先秦音乐、军事、艺术及漆木工艺具有重要价值。 创新展示让观众驻足
巴、楚文化碰撞并绵延,在宜昌留下了20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有兴山民歌、长江号子、宜昌丝竹、土家撒叶儿嗬、屈原故里端午习俗、当阳关陵庙会等。走进“风情三峡”展厅,仿佛进入了这些独特民俗的沉浸式体验场。镶嵌着歌舞、民俗演出显示屏、挂满相关照片的山形墙壁左右相对而出,将参观线路变成了“九曲十八弯”。三峡纤夫的代表性雕塑刚劲有力。古色古香的土家吊脚楼前,火红的花轿、悠扬的哭嫁歌将人们引入土家婚礼现场。吊脚楼内,雕塑栩栩如生,父母坐高堂,夫妻正对拜,电视屏幕上介绍着“六礼”完备、歌舞相随的土家婚俗。展厅里还有宜昌皮影、端午龙舟等,雅俗共赏,老少咸宜。
再上一层楼,顿觉天高云淡,豁然开朗,抬眼看已穿越回百年前的宜昌古城。在四层露天区域,宜昌博物馆独具匠心地设置了“古城记忆”宜昌古城风貌展。斑驳的木船停靠在浮雕的山崖栈道边,再往前便是房屋鳞次栉比的复古街巷。留光照相馆、邹郭顺铁匠铺、万顺白铁店、万长隆杂货铺等,凝聚了城市记忆。
“这里的墙砖、太师椅、屏风、窗棂、花床等都是老物件;门店、商会、文庙、牌坊等也是老宜昌城原本就有的,承载着许多老宜昌人的记忆。这里已经成为宜昌人的网红打卡地,同时也是博物馆展示的创新之举。”宜昌市博物馆馆长肖承云说,“我们的布展,既有自然景观又有人文内涵,既有历史文物又有近代民俗,可以让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都找到乐于驻足的地方。”
本文来自华纳艺术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