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展馆深度体验设计
时间:2022-04-18 来源: 作者:华纳艺术网  点击次数:
沉浸式体验就是改变一些展厅行为,比如体验行为、组织形式、内容选择、角色融入、呈现形式、舞台任务等。让参与者在全情投入的状态下完成欣赏体验的每个阶段的目标,并配合及时的行为反馈,关注学生通过艺术展厅体验活动获得全身心愉悦和审美浸润的欣赏过程。
我们希望积极打造基于学生展厅体验行为的沉浸式体验活动,由老师设计多方法、多领域、多角度。学生在创设情境、深度体验、设置任务的具体可操作的策略实践中,在小组互动中获得展厅观察、展厅感知、展厅分析、展厅理解的审美过程,最终将自己的情绪从感官的直观感受内化为认知转化过程,形成自己可持续的审美意志和态度。
创设情境,角色被带入情境。
去看展览前,首先要确定哪些内容与你想了解的知识有关,唤起学生对本次展览主题、国家、画家基本情况的情境化理解,与同龄人交流自己最感兴趣或最想了解的内容,鼓励学生带着诸多疑问向博物馆前进。同时,创造多种多样的学生欣赏后的行为,如临摹一位大师,写一篇欣赏后的感受,做一个小讲解员,是欣赏后的表层体验,达到深层感受形成审美价值的思维过程。通过小导游、小鉴赏家多种形式的行为输出和参与,让学生的体验更加主动和深入。
体验,灵活有趣的组织形式。
欣赏不局限于展厅的一次或几次,而是横向和纵向的艺术活动来落实展厅的做法,打破一般的所见即所得、我说即所得的欣赏,思考开放全面的组织形式,让孩子觉得有趣。
笔者试图以具体的展览为依托,完善每个欣赏点,辅以展览之外的课堂欣赏,连成一个全方位的主题欣赏,没有时间,没有地点,没有内容,在主题欣赏的不断实践中提高欣赏能力。
加强个人与家庭家长的互动,对美育的传承具有重要作用。鼓励学生通过与家人的交流、讨论、争论、探究,改变静态、被动的欣赏形式,注重过程和体验,让欣赏走出校园,成为生活中可持续发展的一部分。在欣赏的过程中,有一些基于第一印象的感受,是无意识的、随意的;有的往往关注某些细节而忽略整体,或者关注整体而忽略细节;一些老师可能会鼓励和引导学生去理解一个特殊的问题。我们寻求启发思考,鼓励彼此发表意见,对同一件事有多样化的体验。
同一张图,不同学科的老师会有不同的欣赏角度,不同思维方向的孩子会有不同的欣赏感受。在享受的时候,其他学科的知识,比如国家地理、文化背景、科学知识等。会穿插进行,跨学科学习会使学科知识交叉渗透,东西方文化交流碰撞,有利于对艺术作品的深入理解。
任务,思维呈现多种形式。
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我们的展厅里,主客体互助、课堂普及教学、校园微展示、校外探究活动等各个层面都被绑成一个梯子,一步一个脚印,努力达到最终的审美目的。
引导学生去思考,带着问题去欣赏,在欣赏的过程中去思考,思考后去交流,激发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去思考,慢慢接近作品。在智能时代,我们有了更多与作品近距离对话的方式。我们很容易与作品密切交流。通过这样的g
以日记的形式记录展厅活动后的反思,让表层更深入。通过这种方法,学生的思考导致对作品的思想和主题的理解,对作品的形式和手段的分析,从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观看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从不同角度对某一现象的揭示和对潜在创作意识的挖掘,将所学的某种方法运用到平时的创作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进生活,全面发展学生的知、情、意、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单一学习的各种形式和知识碎片不是学习的中心,关键是引发审美能力的不断探索和最终迁移,激发真正素养能力的形成和审美判断的发生。校园展厅是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和补充。展览的新课堂改变了一种新的学与教的形式,串联起校内外的艺术学习,拓宽了对艺术家和艺术作品持续深入的认知,在这种潜移默化的体验过程中,诠释了对美的共同认知和凝重审视。
(作者在杭州富阳区守将小学工作)
本文来自华纳艺术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