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来到了孩子们中间
时间:2020-06-22 来源: 作者:华纳艺术网  点击次数:
北京画院是新中国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中国画院,也是收藏齐白石作品最多的画院,一直致力于传播中国画和齐白石艺术。那么,如何传播中国画和齐白石艺术呢?如何在有限的人力物力条件下最大化传播效果?我们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用最有效的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画和齐白石的艺术呢?这些问题是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公共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我们一直在思考和实践的内容。
只有走出美术馆领域,走向更广阔的社会,回应社会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从被动接受到主动交流,我们才能为美术馆公共教育的发展寻求更多的机会。近年来,通过与学校的合作与交流,我们发现很多学校在传统绘画教育方面资源有限,他们非常希望专业的社会组织能够帮助他们提高在这方面的教育功能。
在此背景下,北京画院美术馆与中国北京市委直贡会、中国关爱下一代健康体育基金会、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发展基金(以下简称“基金会”)联合发起了“传播传统绘画、共享艺术——齐白石艺术走进校园”项目。 旨在利用北京画院丰富的齐白石收藏资源、研究成果和齐白石艺术课程资源,为学校和基层美术教师提供高质量的艺术教育资源,让孩子们感受到中国画的美,通过审美教育和儿童健康,在他们心中培育传统文化的种子。
从2016年项目启动到2019年,齐白石青少年艺术讲座和齐白石高质量仿制品展览在北京市朝阳区、西城区、门头沟区和大兴区的11所学校举办,约有1300名儿童参加。在该项目中,北京画院公共教育部和基金会工作人员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基金会负责与学校的早期沟通和协调。公共教育部负责讲座和课程内容的设计和讲解。借助社会力量,完善公共教育部的公益职能,拓展合作渠道,服务社会,传播文化。
近日,文化旅游部办公厅发布《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关于公示2019年度全国美术馆优秀项目评选结果的公告》。本次活动共评选出10个优秀展览项目和10个优秀公众教育项目。“传播国画,共享美术——齐白石校园艺术”项目被评为优秀公共教育项目。
在这四年中,我们走进校园举办讲座,每次都向数百名儿童讲解齐白石的艺术和生活,并通过讲述齐白石的故事,让孩子们了解齐白石的艺术。我们还将北京画院精心制作的高品质仿制品带入校园,让孩子们能够观赏到最接近原作的最精美的高品质仿制品,对齐白石的笔墨、色彩、构图有更直观的认识,并品味对齐白石绘画的兴趣。在这些活动中,齐白石的形象逐渐在孩子们的心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他从一个大家都知道的简单名字变成了一个有血有肉、有自己喜怒哀乐的活生生的人。结果,孩子们对齐白石绘画的理解加深和丰富了,他们感受到了齐白石想在作品中表达的生活、情感和兴趣,从而借此机会了解中国画对中国人的意义。中国儿童仍然是最接近中国艺术的人,只要给他们一个机会,他们会很高兴进入中国艺术并享受它的美丽。
2019年,“齐白石艺术走进校园”项目在北京市大兴区三所学校相继启动:北京市大兴区第七中学;北京市大兴区潘各庄镇中心第二小学;北京教育学院附属大兴实验小学。尤其是大兴区第七中学的活动成果丰硕。大兴七中的美术老师吴鹏飞热爱传统绘画,但他也承认,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很难进行非常特殊的研究。我们的活动只是帮助他为他的孩子补充这些内容。讲座结束后,我们将北京画院出版的《齐白石研究》 《白石老人自述》 《品读经典齐白石》等专题书籍寄给吴先生。他组织孩子们看图画书和书籍,并带孩子们去抄写齐白石的作品。通过对齐白石的了解和反馈,孩子们临摹齐白石作品的热情是无与伦比的,许多孩子对齐白石的作品逐渐有了自己独特的看法和看法。之后,学校欢迎国际交流活动。我们把齐白石作品的说明文本送到了学校。学校组织孩子们翻译,并用英语向美国中学生解释。来自中国和美国的中学生一起欣赏齐白石的高质量模仿作品,并在扇子上复制齐白石的作品。
这项活动给了我们很多灵感。学校是教育机构。在获得专业的艺术教育资源后,教师会以多样化的方式扩展这些资源。这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学校是最大的教育平台,教师是教育的主力军,一个艺术教师可能面对成百上千的孩子,我们会让学校和教师受益,教师会把资源转化为儿童的利益,这是一个有效的良性循环,使得美术馆的公益性产生事半功倍的叠加效应。
也许在4年里,有超过1300名儿童参加了11项活动。这个数字很普通,传播范围仍然有限。然而,作为一个公益性文化组织,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向社会传播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和齐白石艺术。我们愿意尽一切努力收集文化的海洋。
(作者是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公众教育与媒体推广部副主任)
本文来自华纳艺术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