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博物馆”遇上博物馆,博物馆的边界是否能扩大?
时间:2020-06-03 来源: 作者:华纳艺术网  点击次数:
尽管2020年国际博物馆日已经过去,但关于“平等、多元化和宽容”的讨论并没有停止。随着时代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现象,如“博物馆名称的使用”、“网上红色展览”、“沉浸式展览”和“互动式展览”等。不断涌现,冲击了现有的展览模式,但同时也给博物馆和博物馆展览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启示。
对于这种新现象,业内绝大多数人都保持着“敬而远之”的态度。空内容、追求感官刺激、形式大于内容和在照片上打孔是这些展览的一贯标签。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展览也吸引了大量观众的注意力,尤其是年轻观众,并通过社交媒体积累了人气。与此同时,其中有许多优秀的展览,由于引起了“情感共鸣”,引起了强烈的关注。
那么,从“多样性和宽容”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博物馆之外的“博物馆”等新现象呢?
博物馆之外的“博物馆”
目前,博物馆一词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泛博物馆”、“准博物馆”和“博物馆”的现象层出不穷,包括博物馆这个名称的使用。失恋博物馆和孤独博物馆,这两个在过去的两年里一直在燃烧的博物馆,可以说是典型的代表。与传统博物馆相比,这些“博物馆”也有收藏、展览和宣传,但它们的展览和展览设计违反了规则。
世界上第一个失恋博物馆(或心碎博物馆)在克罗地亚成立。这位创始人邀请人们捐赠爱情纪念品并讲述背后的故事,希望能让失恋的人释怀并治愈他们的创伤。它的初衷是“放下爱,继续前进”但是后来,这种模式在中国开始流行,但它是基于从猫身上画出一只老虎。中国绝大多数失恋博物馆缺乏精心的策展设计和足够感人的展品和展品故事,这不仅与建立失恋博物馆的初衷背道而驰,而且似乎沦为一个矫情和丧亲文化的集中地。
然而,2019年夏天在北京798艺术中心举办的陀螺孤独博物馆,也是一个关注情感的博物馆,它最初是在中国创作的,可能比之前的那个更有讨论意义。
关于孤独的展览聚焦于孤独——,这是一种人们与生俱来的感觉,并且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日益被放大。展览创造了六个孤独的场景,包括办公室、地铁、深夜街道、大学宿舍、火锅店和医院。借助这些场景,展览试图唤起观众的同情,并邀请他们分享孤独的感觉。同时,展览还设置了谈话空间、陪伴空间、儿童趣味空间等场景,希望观众能通过社会交往治愈孤独。尽管从社交媒体上的反馈来看,对于“华丽装饰和简单故事下的商业噱头”也存在疑问,但许多观众确实得到了安慰。
如何看待这些“博物馆”
你为什么选择“博物馆”这个名字?笔者采访了天津陀螺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之一,孤独博物馆的经营者,也是孤独博物馆的馆长。这是一家专注于18-30岁年轻人周末社交活动和户外旅行的公司。
负责人表示,其他名称,如孤独星球和孤独实验室,也在展览规划阶段考虑,但最终选择了“孤独博物馆”的名称。策划团队认为,在这个空间里,他们向四面八方展示孤独,帮助观众了解孤独,分享孤独,看到他人的孤独,最终达到治愈孤独的效果。
从作者的角度来看,孤独博物馆使用“博物馆”这个名称,一方面是因为它确实具有“收藏和展示”的相关功能(只有传统博物馆更注重收藏和文物,而孤独博物馆更注重抽象的人类情感);另一方面,它也是“博物馆”所创造的“专业文化宫”的形象一直在人们心中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这表明博物馆在公众心目中拥有足够的权威,博物馆形象塑造的成功,以及商业组织对博物馆价值的逐渐认可,催生了新的形式。
促进新业态的良性发展
面对这一新趋势,一些博物馆专业人士可能会对商业组织使用博物馆名称以及资本任意挪用博物馆概念感到不满。然而,这种新形式的出现来自资本的运作,但它也反映了当前社会的一些需求。与其争论“博物馆”的名称是否应该只属于传统博物馆,不如考虑如何面对新事物,促进其健康发展。
首先,没有法律规定限制这些商业组织使用“博物馆”这个名称。其次,从公众的角度来看,他们不会因为这些“博物馆”的劣质建筑而质疑和反驳传统博物馆。更重要的是,冰淇淋博物馆、克罗地亚失恋博物馆等的成功似乎是另一种不公平。如果仅限制名称的使用,则无法创建。
通过这些新现象可以看到传统博物馆。这些“博物馆”之所以在社交媒体上如此受欢迎,是因为它们抓住了观众的痛处。由此可见,在当今社会,公众对情感关怀有着强烈的欲望和需求。在输出知识和传递文化时,人文关怀同样重要。如何将正确的想法和想法传递给社会,如何给观众带来安慰和治疗,值得进一步讨论和思考。
与此同时,对于越来越多的“博物馆”,我们也应该考虑如何避免内容同质化和表现不佳等问题。绝大多数这样的“博物馆”没有专业的指导和参与。虽然专业的参与并不代表绝对的成功,但一定的指导可以帮助这些展览摆脱简单展示物品的阶段。然而,只有摆脱目前纯粹的“网络红卡”炒作和营销的困境,我们才能实现更长远的发展。
在未来,作者希望看到传统博物馆和“博物馆”之间的合作打破空间的界限,或者打破固有的概念,在交流中相互吸收营养。这可能很难,但也不是不可能。
然而,作者也想请读者思考一下这些“博物馆”长期以来被批评的娱乐化倾向。娱乐是博物馆的贬义词吗?对此,笔者认为“过度娱乐”应该是我们应该避免的。
博物馆外不仅有“博物馆”,还包括“网络红秀”和“沉浸式展览”等。这些新现象的出现必然有其社会土壤。有必要小心对待它们,但没有必要用棍子掐死它们。传统博物馆需要对这些不同的现象更加宽容,这些新的“博物馆”和新的展览形式也需要更多的理解和指导。
(照片来自Hongbo.com和互联网。它被黑客攻击并删除了。)
本文来自华纳艺术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