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彦:漫漫写生路
时间:2022-06-12 来源: 作者:华纳艺术网 点击次数:34
2018年顾东宇(国画)张艳
5月21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省美术馆主办,中国绘画学会、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广州美术学院、广东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李可染画院联合承办的《——张艳水墨写生暨莫捐赠作品展》在广东省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展示了张炎40多年来在大江南北和境外多个国家创作的300多幅速写,分为“山河平安”、“超越意象”、“境外”、“忍同火”四个单元。分别展示大型国家主题创作、生动迷人的国内风光、美丽独特的国外故事、张炎捐赠给广东美术馆的70幅精品水墨画。正如广东美术馆馆长、馆长王少强所说:“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张炎在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将自己的素描精神传递给大学生,在精心培养青年艺术人才的工作中,不断践行自己的文化使命。”
石成南致力于素描。
张炎是广东画坛融合南北精神和技法的艺术家。张炎,1962年出生于洛阳,年轻时就痴迷于山水画,并开始学习山水画,后考入广州美术学院。
进入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画专业,张炎在、林等前辈的教学体系中,更加扎实地掌握了宋元时期的绘画技法。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中国山水画思想观念的革新浪潮,包括张炎在内的一大批新时代画家越来越注重绘画与社会的联系,描绘自然,回归田园山水,再现现实生活,使艺术家通过观察、写生、再现等手段,投身生活,传播现实主义的写实精神。岭南画派重视写生的传统无疑进一步助长了张炎对自然写生的热情。
素描在中国画的发展中占据了不同的位置。为了给山水画写生更多的理论支持,张艳在90年代上了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史理论研究生班,开阔了艺术视野,发表了《散论中国画山水写生的“形”》等与写生相关的文章。接着,他又报读了中央美院中国画系材料工作室研究生班,运用岭南画派的“写生方法”结合综合材料,探索出了自己的写生之路。他常常以灵动、巧、幻、精、微的点墨,奇特多变却又和谐优雅的布局和构图,创造出丰富的光影、距离、意味的意境,独特地创造出一种融南方的美丽与温暖、北方的深邃与苍茫于一体的形式语言。他通过山水创作,抒情借景,物我融合,形成了当代岭南新颖独特的山水体系,富有东方神韵。
变旧方法为新方法,在素描中发现更多的可能性
艺术评论家薛永年曾总结出张炎山水画的几个特点:一是注重自然感性形式背后的内在张力;第二,在写生场景中不回避人类的活动和人为的创造;第三,他善于以新的视觉形式统一山水与笔墨的关系;第四,在素描中有意识地注入创作意识。这四个特点也与本次展览的四个主题不谋而合。
在《山河平安》中,张炎通过一场大型的民族题材创作,展示了他对素描与创作关系的理解。在他看来,“创作是素描过程中对自然之美的更一般的发现,好的素描本身就是创作。”他直接将素描作为创作实践的观念,使其模糊了素描与创作的界限,呈现出主题创作叙事模式之外的另一种方式。正如中央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马新林所言:“在山水画写生和创作中,他不落俗套,为我所用,志存高远,推陈出新
一直以来,张艳都希望通过写生走一条适合当代中国画发展的道路。他经历了一个不同于傅抱石和李可染的新时代。如何在新时代继承和发展中国画写生,是他思考并在不断实践的。“影像之外”的主题展示了张炎的国内速写,部分作品会加盖——“我写我家山”的印章,其中不乏他对“家山”的理解。这些作品本质上包括了他走过的北方河山,代表中原。雄伟的黄河,雄伟的太行山,西北的黄土高坡,使他写出了《黄河东渡》103010等一系列画作,寄托了他对北方故乡的感情。
艺术评论家陈履生曾坦言:“中国画如果有变化,不变的点就是写生,作品反映生活的程度影响着艺术家后来认可的艺术成就。一方面,张炎不受岭南画派画风的束缚,敢于跳出岭南画派的规范。这和他们国画系不一样,也和他从写生开始用笔用墨的经历有关。”在他的作品中,不仅有《西湾村口》1《故园》等反映农民生活的场景,还有夜晚
航青岛机场》《待飞时光》等铭记时代的题材,这些新时代所见,既不受古人图式的约束,也无法重复自己以往的图式,而只能因形就势、因笔墨而随机生发、变旧法为新法。
以写生带动教学 以捐赠带动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与世界愈发紧密的联系,在国际化进程中画家步履渐远,用中国画表现异域题材又是一个新课题。张彦自留校任教以来,经常受委派带领学生外出写生,如此一来,他养成了跟学生一起写生的习惯。经过长年的积累,张彦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形成了写生、教学、创作三者结合的模式。从而,异域写生教学亦成为他实践其教学的途径之一。
可以看到,学养丰厚、眼界开阔的画学背景促使张彦在国内各地写生创作的基础上远赴境外探寻中国水墨画现代转型的别样出路。在“域外之境”中,他面对的是如何用笔墨化解造型、构图、透视等各种全新的技法难题。而《雾都之晨》《耶路撒冷古城》以及印度、法国、德国、希腊、美国、新加坡、日本、老挝等各国的写生作品无疑拓展了中国画的思路。在王绍强看来,张彦以极为轻松率性的写意笔墨和明媚纯净的色彩塑造了宫殿、城堡、教堂等各种异域人文景观:玄青树丛衬托的靛蓝穹窿、黛绿枝叶掩映的砖黄尖塔、碧蓝远山映衬的石青拱券……那些愉悦明朗的异域丹青奇妙地透露着气势酣畅、深沉含蓄的东方神韵。
“薪火相承”部分展示的是张彦小尺幅写生画作,这批作品几乎是带学生深入生活时的课徒。马新林感叹:“几十年来张彦在中国画教学和山水画创作的道路上孜孜以求、教书育人,有着‘为祖国山河立传’的初心和使命,承续了岭南画派前贤们‘搜尽奇峰打草稿’和敢为人先的艺术精神。而他将70幅作品捐赠给广东省美术馆,更是其美意和善举。”无独有偶,为供学校教学、研究和学习参考,张彦就曾在2016年将自己的50幅作品捐赠给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
面对张彦的作品,美术评论家罗世平曾表示:“张彦是在学院的教育基础之上走过来的,学院教育实际上是一个很完整的系统教育,但是要回到中国画的表现中去,还需要有一个探索的过程,写生是寻找的一种方式。”诚然,这种方式是在扩展自己的表现领域的,同时观照自然和观照社会的一个能力,张彦在执教广州美术学院和辗转于不同院校教席时正是以这样一种方式找寻着,诚如张彦自己所说的:“除非走不动了,不然我就会一直写生下去。”
本文来自华纳艺术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