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画家的笔墨“情境”
时间:2022-05-08 来源: 作者:华纳艺术网  点击次数:
时代之光(国画)2020年240 70cm梁腾
以写意的笔墨带动情境
如果你努力训练,一个年轻的中国画家也可能有老年人的笔墨经验。然而,这并不是所有人都希望看到的。对于年轻人来说,一部作品最珍贵的是它的生命力。
历史告诉我们,许多伟大的成就都是人们在年轻时取得的。王希蒙在宋朝完成《千里江山图》的时候还不到20岁,可想而知年轻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没有极限的。年轻人有无限的激情,老年人有宝贵的经验。某种程度上,画家的经历可以锤炼他的笔墨,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激情也会逐渐消退。那如何在这种变化中保持最好的状态呢?警惕自以为是是借鉴古人经验的有效方法。
毫无疑问,笔墨一直被认为是评价一幅中国画的要素之一。南谢赫强调“用笔断骨”,元代赵孟頫说“一石如飞白木似簪”,明代董其昌认为“有笔无墨者,见异落笔,然少自然;如果墨迹中没有作者,会有很多不正常的变化。”现代黄提出了“五笔七墨”的方法.可见历代对笔墨的重视,对笔墨经验和方法的阐述,在中国画中也有所涉及。其目的是如何更好地用笔墨实现画面的“境”,用笔墨陶冶山川之形,用笔墨颠覆山川之势。
正如冯友兰所认为的,一件艺术作品是否符合它本来的样子,取决于它是否让人感受到“环境”,是否能唤起人的“感情”。以及如何让“环境”和“爱情”的过渡无缝契合?即便是国画精神,其美学核心也可以概括为一个字“写”。哲学的画、诗、画,都是通过“写”来表达抽象的、形而上的美。在国画中,笔墨所传达的“写意”恰恰充当了它们之间的桥梁。
变化是笔墨发展的动力
当我们谈论伟大的文明时,我们首先指的是人类的遗产,然后是习俗和人们的感情。怎样才能继承前人留下的宝贵财富?其实“变”才是传承的应有之义,不断的变化是让它经久不衰的方法之一。传统本身会成长和变化,越是这样,文化范畴的艺术越能发展。
诚然,现在人们说起笔墨,大多离不开各种绘画流传下来的传统范式。很多中国画家为了笔墨而用笔,他们的“境”完全丧失了。例如,母亲将一门不变的手艺传给她的孩子和后代是一种传统。但是,如果只是遗传,而这种遗传只是纯粹的习惯,那么环境的任何变化都可能导致它的丧失。但是,如果需要维持生命,那么传统就会被调试或者重新生长,为了应对环境的需要而产生自我的改变。
就像这门手艺一样,笔墨总是在不断发展的。即使同一模式的文化语境在变化的环境中保持相同的面貌,其意义仍然可以获得新的内涵,甚至可以在潜移默化中逐渐重构。所以,即使是同样的画谱,同样的国画工具,再画的时候肯定会不一样。然后,当几代人都忠于这个画谱的时候,我们就需要能够从中得出新的见解。只要传统真的存在,即使材料和工具的质量等环境发生了变化,一些画家发现画谱本身还是有一些改进的。当他尝试的时候,这并不是抛弃传统,而是让传统发展壮大以保持其生命力。
用新的语言展示历史文化。
理解和传承
所幸的是,一批年轻的中国画家在通过自己的思考诠释古人的经典之作,同时也在通过自己的实践传达传统笔墨和国画的还原与建构,从而实现当代的“境”与自我的境。
就作者而言,“名城古塔”系列是他近年来关注的“情境”之一,也是他如何通过笔墨形式将古代中国与当代中国融为一体的思考与实践。迄今为止,在中国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中,古塔不在少数。通过在著名城市写生,结合当地古塔,以一个青年画家的视角,努力用创新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创作,已经成为我自己这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在这些名城中,我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结合对时代新面貌的认知,以年轻一代画家的视角来观察中国的名城,以此来表现我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精神的理解和守望。比如河北省正定县就是按照中国传统的规划思想和建筑风格建造的城市。以其“九层四塔八大寺”、“二十四金拱门”、“古城墙”为素描内容,结合“正定四塔”为造型,既能反映5世纪至19世纪中国的历史文化特征,又能反映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坚忍不拔的精神。
回望20世纪的先贤,在时代的洪流中,中国画坛一大批画家开始走出书房用笔墨表达一个新的时代,他们流传的作品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建设和发展。这些优秀作品中,不乏中国五千年历史孕育的历史文化名城。它们有的是王朝的都城,有的是当时的政治经济重镇,有的是重要历史事件发生的地方,有的有珍贵的文献。
物遗迹而享有盛名,有的则因为出产精美的工艺品而著称于世。作为青年一辈画家,我想做的是,回望前贤的历程,运用传统笔墨结合新的视觉语言表达对文化的理解和传承,通过留存下的古塔为人们回顾中国历史文化打开一个窗口。东晋王羲之《兰亭序》中说:“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我们这个时代留存下的塔,亦将成为后人眼中的“古塔”。例如广州塔,作为目前世界已建成的最高的塔桅建筑,我们如何用笔墨记录下祖国这一伟大的发展时刻?在这一背景下,作品《时代之光》期望通过广州塔展现新时代的建设与发展。画面受古老的马王堆帛画启发,分为上下两段场景。借广州塔为外形,塔中下半段描绘的是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上半段是今日繁华的城市,昭示着正因为有了当年不畏艰难险阻的前贤先烈,才造就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美好生活。
不论“笔墨”抑或“情境”,变化是它们发展的动力。世界不会静止不变,当城市生活出现,传统文化的动能便持续增加,因此,每个阶段的传统都展现出一代又一代的独特意义和文化创新,以回应那个时代日新月异的需求。故而,如何通过传统笔墨和写意性来反映时代精神,让世界更好地认识和研究中国,成为我们青年一代画家的责任和担当。如何在画面中将古老中国与当代中国通过笔墨形式令其融合,也成为我们思考和实践的内容之一。因为,这正是我们所处的“情境”。
本文来自华纳艺术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