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是如何渡海的
时间:2022-05-06 来源: 作者:华纳艺术网  点击次数:
杜铁苏轼/书
苏轼的书法百读不厌,尤其是《渡海帖》。《石江会渡海》和《秘校之梦》,两行沉甸甸的文字,像两个难解的谜语,形成两个奇形怪状的谜,吸引着我,诱惑着我。
“石将渡海”是文学上的夸张修辞格吗?如果不是,他为什么,什么时候渡海?他是真的过了海还是装的?一千年前,大海会比今天更加汹涌,更加惊恐。苏轼,你不怕吗?
反复看了《渡海帖》,知道苏轼是怎么渡海的了。这封信是1100年6月13日,苏轼即将离开海南时写给孟德秘校的。孟德秘校,即赵孟德,是苏轼1097年在海南澄迈结交的朋友。那一年,苏轼60岁,从惠州被贬到海南儋州。苏轼屡遭贬谪,但当年的贬谪之路有土可循。虽然路很深,坑很深,但是走在上面需要很多踏实。到儋州,只能渡海。在此之前,苏轼没有过海的经历,是怎样的挑战不言而喻。
写完《渡海帖》的苏轼将第二次渡海。有意思的是,他降落在海南澄迈,结识了赵梦德,离开了海南,把他的深情《渡海帖》留在了他遇见赵梦德的地方。我无数次凝视着《渡海帖》,读着文字,读着文字,心旷神怡,于是想象着苏轼是如何飘洋过海的。一次是他60岁渡海,一次是63岁,还有两次。他有过怎样的人生情怀?
苏轼晚年生活堪忧,随时可能被贬谪到任何地方。59岁被贬惠州,刚定居又贬儋州。作为朝廷官员,他别无选择,只能听天由命。1997年4月19日,苏轼离开惠州。他的第一站是广州,然后从广州坐船到梧州,再向南到雷州半岛。在雷州,他遇到了被贬雷州的苏辙。兄弟相见,百感交集,忧国忧民。苏辙和哥哥苏轼深爱着。他陪着哥哥来到雷州徐闻教场,准备渡海。徐闻教场,现在被海堤包围,种植红树林,是北宋时期著名的交通要塞。南宋周曲飞《岭外代答边帅门》传道:“汉武帝斩南越,遣使臣从徐闻渡海,设朱雅、太二郡。今天的雷州徐闻县教场,面临琼关,扬帆出海,半天就到了,就是这条路。当元帝被海上航道封锁时,它就被遗弃了。傅亮崖州。”南宋人赵,《诸蕃志》也有同样的记载:“徐闻有交角田,与琼对峙。大约有三百六十英里远,有风的话要走半天。”
“航行到海上要半天,”周曲飞轻松地说;史昭是一个保守的说法。“三百六十里左右,顺风半天能帮上忙。”但是,360多里的航程怎么可能一帆风顺呢?面对半天就能到达的航程,苏轼忧心忡忡。从徽州到广州,我遇到了被弹劾掉刑部尚书、时任广州知府的王民忠。在离开广州之前,他在与王民忠的笔记中悲伤地写道:“某老人已抛弃沙漠,复活无望。昨天和大儿子闹了一场,他已经处理好了善后事宜。今天在海南,第一个当棺材,第二个当坟墓。就是和儿子们手牵手,死了就葬在海外。你有多少次延伸了纪灵的儿子赢得博客的意义?父亲是不是儿子能给,儿子一个人给不了?不生一家就不生一家……”这次海南儋州之行,苏轼没打算活着回来。
广东省湛江市下辖的徐闻县,已经是一座现代化的小城市。到了宋代,徐闻盐业发达,经济繁荣,自然需要一个方便的角码场。徐闻角货场成为中国南方重要的交通要塞,许多盐产品从这里走向全国和世界。徐闻与海南岛隔海相望,也是去海南岛的必经之地。当苏轼到达徐闻,苏辙是他的同伴时,对兄弟之间的现状仍然不会有任何怀疑。我想,当年,两兄弟在开封立下了赫赫战功。宋仁宗看到他们的策略,得意地说:“我为我的后代赢了两个丞相。”讽刺的是,一个兄弟被贬儋州,一个兄弟晚年被贬雷州。苏轼和苏辙都充满了谚语。我不知道他们在和谁说话。他们只能在寂寞的海边哭泣哀叹,等待离别的那一天。1997年6月11日,苏轼与苏辙在徐闻较场告别。在儿子苏果的帮助下,他登上了一艘客船。在徐闻,时光难耐,那段复杂的感情经历,苏轼在他的诗《和陶〈止酒〉并引》里记录了——。
“丁丑,为降海南,子经也贬雷州。5月11日,遇见余腾,走到雷。6月11日,告别,渡海。生病痔疮呻吟的时候,我晚上睡不着,因为我朗诵圆明诗劝我戒酒。是原韵,因为是送别,也就那么几件事。
东西来来去去,路穷。你们各做各的,一起摔个百里。光秃秃的,两个不开车的,各带一个小儿子。孟光在我房间,但是法西在我房间。相约山谷,一月共眠。辽阔的海南北部,粗糙而充满生理。我劝我的老师要睿智,要软弱,要自足。用杯子喝,不喝就死了。虽然路不好,但我能隐约看到金焕。从今以后,东坡室不再献给杜康。"
读完这首诗,仿佛一千年前的生活场景浮现在眼前。闷热潮湿的海风吹来,田野一片漆黑,苏轼和苏辙夜里睡不着,天亮了就是兄弟离别的时候。他们心痛,他们尝到了生活的苦涩。
苏轼的客船离开徐闻较场,驶向对岸。这一段人生,苏轼刻骨铭心,写下了许多情深意正的诗篇。一条一条读下去,想象着苏轼在海上的航行,不断地问自己能乘坐什么样的客船“驶向大海,半天到达”。
应该说宋代的海上交通路线明确,造船航海业发达,满足贸易需要,造船航海技术有很大提高。自宋代以来,中国的海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频繁穿梭于中国和印度之间。中国的海船宽敞、平稳、装备精良,指南针的应用保证了船只的安全,因此受到外商的青睐。苏轼去世20多年后,宋徽宗派许婧出使朝鲜,宋徽宗命明州招宝山造船厂建造“逍遥自在的神州”、“怀远安逸的神州”、“李定信嵇康的神州”。每个船舱分为三层,有180名水手。许婧一行乘神舟号抵达韩国,震惊了韩国政府。在船上,许婧有一个亲身经历。他记录下了他所看到的:“你不能生活在海洋中间,但你必须看星星。你若不好意思,就用手指浮针去掴南北。”也
是说,船员夜观星象,白天观太阳,阴天依靠指南针指引航行的方向。宋朝造船业和航海技术,由此可见一斑。 苏轼是被朝廷贬谪的“五品琼州别驾”,是个虚职,自然无资格乘“神舟”出行。不过,从北宋的造船技术与工艺水平来看,在大宋海上航行的船只还是有一些名堂的。也就是说,苏轼渡海,会有航海设备与航行技术保障。但毕竟是第一次渡海,内心肯定焦虑,望海而叹。这种感觉,既来自大自然不可预知的神秘,更多的是来自政治上的淫雨腥风。远在开封的政敌欲置苏轼于死地,他们不顾苏轼年迈体衰,决然把他贬谪海岛,苏轼当然懂。
我们不知道苏轼乘什么样的船渡海,与他同行的亲友除了苏迈还有谁?他在船上的生活怎么样?读苏轼的《伏波将军庙碑》,看到了一点蛛丝马迹。这篇碑记是他在儋州所写,其中一段陈述了渡海的所见所感:“自徐闻渡海,适朱崖,南望连山,若有若无,杳杳一发耳。舣舟将济,眩栗丧魄。”苏轼渡海,有可能“一帆济海,半日可到”,但是,在大海上漂泊,他眼中的桅杆与风帆,一定是奇形怪状的,因此才有“舣舟将济,眩栗丧魄”之叹。的确,苏轼深陷精神困境,他到儋州后给宋哲宗写的《到昌化军谢表》有所表露:“……并鬼门而东骛,浮瘴海以南迁。生无还期,死有余责。臣轼(中谢),伏念臣顷缘际会,偶窃宠荣。曾无毫发之能,而有丘山之罪。宜三黜而未已,跨万里以独来。恩重命轻,咎深责浅。此盖伏遇皇帝陛下,尧文炳焕,汤德宽仁。赫日月之照临,廓天地之覆育。譬之蠕动,稍赐矜怜;俾就穷途,以安余命。而臣孤老无托,瘴疠交攻。子孙恸哭于江边,已为死别;魑魅逢迎于海外,宁许生还。念报德之何时,悼此心之永已。俯伏流涕,不知所云。臣无任。”苏轼的贬谪之路可谓波谲云诡。
苏轼一行是在1097年6月11日夜抵达海南岛澄迈县的,在通潮驿住一晚,便去琼州府城报到,履行相关手续,又回到澄迈,住在赵梦得宅院。从此,与赵梦得结下深厚友谊。苏轼在儋州期间,赵梦得曾往开封、成都、许州等地,去看望苏轼的家人,带去苏轼的问候。对于赵梦得的真情,苏轼记在心里了。他书“赵”字榜书赠送,又为澄迈赵家大院的一个亭子题写了“清斯”,另一个亭子题写了“舞琴”。同时,还将自己书录陶渊明、杜甫诗的书法和自己的诗稿相送。苏轼在儋州的生活日趋稳定,心情开朗起来,他与赵梦得手札,邀请他一同饮茶:“旧藏龙焙,请来共尝,盖饮非其人茶有语,闭门独啜心有愧。”赵梦得在苏轼心中的分量,于此可以掂量出来。
正如苏轼自己所说“宜三黜而未已,跨万里以独来”,他经历过无数风雨,他在荒凉的海岛克服内心的焦虑,抗争悲惨的命运,努力打开心扉,让光芒照射进来,他对未来还有憧憬。元符三年(1100年)四月底,宋徽宗下诏书,苏轼以琼州别驾的官职移廉州安置,他长长喘了一口气。这一年宋哲宗驾崩,赵佶继位,是为徽宗。宰相,也就是苏轼政敌章惇大权旁落。接到诏书,苏轼整理行囊,六月十日离开儋州,在澄迈落脚。来时澄迈,去时澄迈,苏轼神伤,看到澄迈的一景一物,尤其是刚到海南所住过的通潮驿,给了他无尽的想象,遂吟诵《澄迈驿通潮阁二首》,其一:“倦客愁闻归路遥,眼明飞阁俯长桥。贪看白鹭横秋浦,不觉青林没晚潮。”其二:“余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阳招我魂。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即将离开海南岛,与友人一一辞别。他当然想与老友赵梦得见上一面,约定下一次的见面时间,可惜,赵梦得不在澄迈,他提笔给他写了一通手札:“轼将渡海,宿澄迈,承令子见访,知从者未归。又云,恐已到桂府。若果尔,庶几得于海康相遇;不尔,则未知后会之期也。区区无他祷,惟晚景宜倍万自爱耳。匆匆留此纸令子处,更不重封,不罪不罪。轼顿首,梦得秘校阁下。六月十三日。”
“轼将渡海”,此札被称为《渡海帖》,语言素朴、沉郁,字迹“囊括万殊,裁成一相”,是中国书法史一道耀眼的光芒。写完这通手札后的第七天,苏轼再一次渡海,他从澄迈上船,在徐闻递角场登陆,结束了平生最后一次贬谪。徐闻递角场,也是苏轼刻骨铭心的地方,刚刚下船,他就来了诗性,于是我们读到了他的七律《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两次渡海,增添了新的人生体验。对于文人来讲,这是磨难,也是成长,但,更多的还是磨难。苏轼到廉州,依惯例,给宋徽宗写了《移廉州谢上表》,不久,继续北返,1101年5月至常州,在这里仅仅生活了48天就离开了人世。他的在天之灵会听到海鸥的鸣叫,海浪的咆哮。
本文来自华纳艺术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