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美术馆的“三动欣赏学习法”
时间:2022-04-18 来源: 作者:华纳艺术网  点击次数:
如今美术馆资源日益丰富,参观美术馆迅速成为很多学生美育的重要内容。近年来,由于疫情等原因,学生有时无法前往美术馆欣赏自己的作品,这促进了在线美术馆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互联网美术馆走进了我们的生活,让学生不再受限于时间和空间的因素,从而极大地满足了学生随时随地观看艺术作品的需求。但是互联网美术馆一进美术课,老师还是采取观望的学习模式,学生当然不会有兴趣。那么,如何让基于互联网美术馆的艺术鉴赏课生动有趣呢?因此,笔者提出了“三动鉴赏学习法”来破解,并帮助其在互联网平台上相互交流,产生互动,激活审美思维,真正实现动起来、活起来的美育效果。
激发“心”,在想象中成长审美愉悦。
学生在美术欣赏过程中的“动”不仅指身体的运动,也指学生内心的活动。内在的运动主要是学生在面对作品时能体会到心灵的自由,具体表现为积极参与作品的思考和探索,从中获得启迪、感悟和审美愉悦。在互联网美术馆中,我们可以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帮助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真实体验。教师要善于利用互联网美术馆丰富的媒体功能,将生动的画面与优美的音效相结合,营造动态的审美欣赏环境,不断促进学生与作品的情感融合与交流。
学生通过想象实现了这些“景外之景”、“象外之象”,并结合浏览网上美术馆的经验,体会到了作品深远的欣赏价值,渲染了作品的意境,通过感知和发现对作品进行了再创造,获得了内心的审美愉悦。
帮助“嘴”动起来,丰富讨论中的审美观点。
作品鉴赏是评判艺术作品的一个环节。传统的作品鉴赏侧重于教师对作品内容、技法、背景、艺术家生平事迹等的讲解。往往涵盖方方面面。对作品社会价值的评价也是高深莫测,让学生无所适从。学生最多只是对艺术家的一些生活轶事感兴趣。在讲解作品欣赏的过程中,老师也只是在讲故事,即使故事很精彩。他们只能让作品欣赏停留在表面,学生很难真正进入审美状态,更别说让学生参与其中。我们应该听到学生对艺术作品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他们不想只是听众,而是需要参与评价。结合线上美术馆,老师可以从静态变成动态,走下讲台,走进学生,听学生发自内心的讨论。让学生在美术馆在线欣赏作品,围绕问题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并与他人讨论,紧紧扣住“我”字。可以是书面、口头、个人、小组甚至小组对小组的辩论。
依托课前翻转课堂的互联网美术馆自主探索,学生带着自己的积极思维介入这门课程的学习,自然有了敢于质疑或争辩的知识背景。这样的美术鉴赏课,进入了视觉思维提升的深度。与此同时,教师自然成为引导学生独立、积极审美行为的组织者。用提问或其他方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感受和思维去感知和欣赏作品。学生根据互联网美术馆获得的知识和平时的积累,现场互动、交谈、辩论。在传递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的同时,也接收到了别人不同的感受和想法,使自己的审美观不断丰富和逐步提高。
创造“手”的动作,在实践中深化审美理解。
如果在艺术欣赏课上只看眼睛,只说嘴巴,那么无论你在课堂上表现得多么好,都只会是纸上谈兵,你对作品的认识也只会停留在表面,学生很难真正体会到画家高超的表现手法和独特的思想情感。因此,我们的研究表明,教师应该全面控制学生的眼睛、嘴巴、大脑、手等。并全方位揣摩艺术作品,特别是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作品的魅力。学生可以通过参与互联网美术馆中的实践过程,体验和理解所欣赏作品的内在特征和审美价值。
在很多实践中,创作大师作品,举办“我与大师举办云艺术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在创作和展示过程中,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引起学生心灵与作品的融合与共鸣。林创不仅不会束缚学生,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作品有深入的理解。
基于互联网美术馆的“三动鉴赏学习法”从学生的内心开始,内心贯穿艺术鉴赏课的全过程。随着学生审美之心的开启,加上口头和手工动作,美术鉴赏课在审美思维被激活,审美创造力被点燃后,自然会充满无限的学习兴奋点。
(作者就职于衢州市衢江区第一小学)
本文来自华纳艺术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