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陶瓷艺术 设计中的传承与新变
时间:2022-04-15 来源: 作者:华纳艺术网  点击次数:
陶瓷一直是中华民族对外输出文化的一张闪亮名片。汉唐初期,无数精美的陶瓷工艺品通过丝绸之路流向西域,为世界更好地了解这个神秘的东方国度打开了一扇大门。之后,来中国的商人、政治家、旅行家和传教士可以近距离接触中国的陶瓷技术和陶瓷文化,充分领略中国陶瓷的艺术和文化魅力。如果陶瓷只是作为一种普通的日常生活用具而没有其他附加的艺术和文化价值,其影响不可能如此广泛。从原始人制作的简单陶器,到制瓷技术的出现和成熟,再到发展成为工艺价值精湛、文化价值丰富、审美价值极高的文化艺术瑰宝,陶瓷的变革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加持。可以说,正是众多闪耀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介入,以及工匠们细致入微的工艺,才使得陶瓷艺术有了不可动摇的地位。
但是,显然,陶瓷及其制造技术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是一种传统文化,其自身的发展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超越的过程。从它的萌芽诞生、工艺技术的成熟到文化、艺术、工艺的融合达到顶峰的历史,也可以说是文化史上惊心动魄、惊心动魄的漫长进化史。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是传统艺术、传统文化和传统观念,它们是让陶瓷艺术熠熠生辉的文化精髓。我们要探讨的是它们与陶瓷技术相融合的原因,如何让陶瓷艺术延续千年,甚至更加生机勃勃。如今,随着陶瓷艺术的发展,日益成熟的生产技术和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促使陶瓷被划分为截然不同的细分市场。一方面是作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具,机械化大批量生产,艺术文化价值不大,单纯起实用作用,主要是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拍卖成交数千万元的陶瓷艺术藏品,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在制作工艺和艺术文化价值上优势明显。我们在探索的时候,也需要多关注这类陶瓷艺术,从它们身上寻找传统文化传承和演变的证据。
诗、书、画、印是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也是与陶瓷艺术关系最密切的传统文化艺术,最早与陶瓷艺术融合的是书和画,在原始社会,生活在洞穴中的原始人用某种动植物颜料在原始陶器上涂抹象形文字或“画”,以达到装饰、标记或记录的目的, 大概就是陶瓷艺术的原貌吧,画陶瓷,写书成陶瓷,也是中华民族提升陶瓷艺术文化价值最重要的途径。 但是原始人在粗陶上绘制文字和绘画,始终是陶瓷艺术发展的萌芽阶段。要想做出更精致的陶瓷艺术品,就必须完成从陶到瓷的飞跃。这一飞跃早在公元前16世纪就已经完成,人们开始学会使用更成熟的技术来制作胎面更光滑、质地更坚硬、可塑性更强的瓷器。瓷器的烧制方法更加先进,书画作品的色彩更加精致不褪色,为书画与瓷器更好的融合提供了契机。直到汉代,中国才彻底完成了从陶器到瓷器的转变。在唐代,“唐三彩”陶瓷因其不同于普通青瓷和白瓷,具有独特的色彩和造型,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唐三彩”以黄、绿、白为主,选材要求高,制作工艺复杂,成品色彩丰富,造型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多作为装饰品而非生活用品,多见于唐代墓葬,对研究唐代社会风俗文化具有重要价值。明清时期,陶瓷艺术的发展达到顶峰。在继承唐宋彩瓷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取得了更大的进步,诞生了更多的陶瓷种类和流派。这一时期,诗、书、画、印等传统文化在陶瓷艺术上实现了全面发展,大瓷和板瓷制造技术的进步,使瓷器能够容纳大尺寸的绘画、诗歌、书法和印章。与唐宋时期相比,明清时期有关陶瓷工艺品的诗、书、画、印等作品内容更加丰富。陶瓷的体积和形状可大可小,小到鼻烟壶,大到人一样高的巨型瓷瓶,甚至还有几丈长几丈高的巨大屏瓦。上面的书画作品,既有色彩复杂的惊艳之作,也有用丹青和淡墨简单勾勒出的趣味之作。书画作品的种类更丰富、更细致。
总的来说,以诗、书、画、印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艺术,在陶瓷艺术的发展史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从原始时期到明清时期,书画文化首先与陶瓷艺术相结合,出现在相对粗糙的陶器上,其次是诗词和印章,因为这些艺术形式诞生的相对较晚。当然,总的来说,这四种传统文化艺术是随着陶瓷制作技术一起发展的,陶瓷制作技术的进步为诗、书、画、版画更好地融入陶瓷艺术奠定了基础,两者都在独立发展,形成了相互促进的格局。
从传统文化(区别于书画艺术的狭义文化)来看,在陶瓷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封建统治王朝对陶瓷艺术发展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封建统治势力所青睐的主流文化,显然会对这个朝代的整体文化发展走向产生影响。同时,作为一种艺术,普通人对陶瓷的需求较少,以实用为主。只有封建统治阶级才能决定在陶瓷艺术品上画什么样的画,什么样的诗,什么样的版画。因此,王朝势力和社会主流文化对陶瓷艺术的发展影响很大,一个很明显的特点是,在儒家文化成为统治阶级正统文化的封建王朝,无论是哪种艺术类型,诗歌、书画、石印的主要创作母题都是遵循儒家的封建伦理思想和礼法的文化取向。因此,宫廷生活、文人逸事、戍边、报国、抒发情趣和情怀等主题成为陶瓷工艺品上艺术作品最常见的文化主题,也是反映陶瓷艺术文化传承的最好佐证,儒家文化虽然被封建统治者重视,但并不意味着其他文化都在隐匿。南北朝和唐朝武则天时期,礼佛文化盛行,所以
出现了许多以佛家文化为显要特征的陶瓷艺术品,佛像、佛经、高僧、涅槃往生等主题的绘画、诗文作品大量出现在陶瓷艺术品上,表现出与上述创作风格不一样的陶瓷文化。此外,不仅是主流意识形态文化对陶瓷艺术产生影响,同样的,社会风俗文化,如审美取向等,也会体现在陶瓷艺术中。如“唐三彩”,许多女性陶俑人物体态丰盈、面色红润,与后来宋朝、明清人物陶俑造型色彩都不一致,体现出唐朝在女性审美上的独特性,与我们今天追求的纤柔、瘦弱是有一定区别的。这是社会风俗文化在陶瓷艺术文化承续发展上的特点。而从思想维度看,我国陶瓷艺术的价值也是极高的,显露出某种继承和突破的路径。以生态伦理观或人与自然关系为例,我国陶瓷艺术的创作也呈现出与这种朴素自然观的紧密联系。传统的自然观,讲究“天人合一、万物有灵、众生平等”,要求人们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这种生态伦理观对于陶瓷艺术品上诗文绘画作品的影响是比较明显的,因此也诞生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文人墨客,如庄子、老子、田园诗人陶渊明等,无论做人还是艺术创作,他们提倡“道法自然”。体现在陶瓷艺术创作中,许多陶瓷工艺品上的丹青笔墨就呈现出浓厚的“庄老之学”的气息,多是如“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天地万物与我合一”这类恬淡自然、融于天地主旨意趣的诗画作品,表现出与儒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类思想不同的价值取向,这既是一种继承,也可以说是一种突破和超越。
[邹晓松系景德镇陶瓷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陶瓷艺术设计。刘为宇系景德镇陶瓷大学设计艺术学院设计学博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陶瓷艺术设计。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陶瓷艺术发展研究(1949—2019)”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9ZD24)]
本文来自华纳艺术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