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让古籍“重获新生”
时间:2022-04-15 来源: 作者:华纳艺术网  点击次数:
讲述人:华南理工大学制浆造纸国家重点实验室古籍保护与利用研究中心主任、广州岭南文献保护研究中心主任范慧明
【讲述】
在华南理工大学制浆造纸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一角,有一台特钢机3354智能古籍脱酸强化装置。该装置可以自动批量修复古籍,对整本古籍进行脱酸加固处理,凝聚了我们团队多年的研究成果。
经过几千年的变迁,珍贵的古籍文献老化酸化,虫蛀真菌侵蚀,破损严重,书页薄如蝉翼。过去,古籍的保护和修复主要靠手工完成,工艺复杂。修复一卷古籍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修复保护的进度远远跟不上老化的速度。大量古籍面临消失的危险,急需开发智能化、批量化的修复设备。
我们的研究中心成立于2020年,现有教授、副教授12人,硕士、博士研究生30余人,其中不乏国家级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广东省珠江学者。他们的研究背景涵盖制浆造纸、材料、化工、印刷、计算机等领域。正是这种专业学科的交叉融合,支撑着我们开展纸质文献酸化、老化、脱酸的系统研究,纸质文献的技术鉴定,古籍和现代文献修复材料的研发等。
作为一个扎根造纸行业38年的理工科学者,我在古籍领域是个门外汉。为了熟悉古籍的“气质”,我们成立了由文物领域专家学者组成的学术委员会,通过多次交流合作,了解古籍修复的需求、困惑和瓶颈。我们帮助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修复竹简书画纸,研制出可以长期保存的纸张和修复材料。尽量改进红星宣纸的制作工艺,保持非遗产品的传统特色,使其更加实用、耐用、环保;根据笔迹残遗规律,对古文字进行复原,建立一套古文字、古画的评价体系,帮助我国古籍考古研究。
接手古籍修复的研究工作,很多造纸行业的同行都很不解。是我的感觉让我坚持了下来。003010指出“加强古籍保护基础研究,充分发挥科技保护支撑作用,推动古籍保护关键技术突破和修复设备研发”,坚定了团队用科技让更多古籍“焕发青春”的决心。我国古籍卷帙浩繁,保护工作任重道远。我相信会有更多的研究者加入我们,中国会有越来越多新的“古籍博士”。
本文来自华纳艺术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