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亲历古籍保护事业蒸蒸日上
时间:2022-04-13 来源: 作者:华纳艺术网  点击次数:
讲述人:苏富春,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
【我与祖国同奋进】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强文物古籍保护利用”。“古籍保护”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古籍保护的进一步重视。作为一名古籍保护工作者,我感到非常激动。
2007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号文发布,国家图书馆挂上“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牌子,“中国古籍保护计划”正式实施。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国家主导的国家级重大古籍保护工程。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经过广大古籍保护工作者15年的艰苦努力,古籍保护事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我看到在国家政策中,古籍保护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Xi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中国古籍保护规划》已纳入文化和旅游部“十三五”和“十四五”规划,《“十三五”时期全国古籍保护工作规划》已制定实施。
我见证了在法律法规方面,古籍保护的法律体系更加健全。2018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赋予国家图书馆“组织全国古籍保护”的职责。近年来,作为实施“中国古籍保护计划”主力军的3354图书馆,遵循Xi金平总书记给国家图书馆老专家回信的重要精神,立足滋养民族灵魂,培育文化自信,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把古籍保护事业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推向更高水平。
我感到欣慰的是,经过15年的不懈努力,一个由党和政府统筹、各级各类古籍保管机构协调配合、社会各界支持的全国古籍保护体系逐步完善。古籍保护的理念从单纯的原物保护发展到“原物再生传承”保护,成为涵盖古籍保存、保护与修复、古籍编目、研究与出版、古籍数字化、知识与智能、古籍活化、利用与传播等全过程的系统性工作。
令我惊讶的是,古籍保护工作成效显著:全国古籍馆藏基本摸清,普查登记目录陆续公布,古籍和文物分类列入日程;多渠道开展海外中文古籍调查和数字化归还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古籍收藏条件不断改善,2000多万册(件)古籍得到妥善保护,抢救珍贵古籍385多万册;一大批列入国家重大文化建设项目的古籍出版,仅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就出版了1.5万多种;古籍数字化、电影化等异构保存利用稳步推进。仅中国国家图书馆就有超过10万种古籍数字资源实现免登录在线阅读;晒书活动、经典教学、展览讲座、文化创意等各种激活古籍的形式和方式在祖国大地上开花结果。
作为一名在图书馆工作的40后,我见证了新时代古籍保护的蓬勃发展,见证了古籍保护工作者与祖国共同奋进的辉煌岁月。我很荣幸,很自豪,很骄傲!
本文来自华纳艺术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